河南内乡召开贫困户资产收益全覆盖分红新闻发布会
2017-12-20 14:46:38 来源:
关注河南热线



新闻发布会现场图 王祎 摄

  中新网河南新闻12月11日电  12月11日,内乡县举行2017年贫困户资产收益全覆盖分红新闻发布会,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霞出席会议并介绍内乡县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县政府金融副县长曹治年、扶贫办主任罗雄、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国甫、聚能光伏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洪江参加发布会,并答记者问。县政府办公室主任王建平主持会议。

  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属秦巴片区特困县,是河南省53个贫困县之一。全县辖16个乡镇,288个行政村,总人口73万,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是南水北调汇水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县共有贫困村88个,贫困户15903户43927人(含2016年脱贫退出1501户5291人),贫困发生率为6.1%。计划在2018年全面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李霞介绍,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遵循市场规律顶层设计,因地制宜落地施策,力争2018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以三大思想为引领,脱贫攻坚靶向施策

  脱贫攻坚是补短板的过程,更是发展的过程。我们坚持:一是始终把脱贫攻坚融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脱贫攻坚推动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把金融作为优先发展战略,为脱贫攻坚提供重要支撑,确保脱贫攻坚战在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同时,县域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二是始终把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紧密结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强化建立各种利益联结机制、风险防控措施,将经济资源与贫困户增收紧密结合;三是始终把县域经济与龙头企业扶贫事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争取国家政策开发性金融支持,促进龙头企业高速成长,激发龙头企业主动投身扶贫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在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中,让贫困群众共享龙头企业发展红利。

  六项举措同落地,造血增智扶持长远

  产业就业扶贫,是我县实施的根本性扶贫举措。内乡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农业特色产业是优势发展产业,也是我们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依托。我们坚持以薄壳核桃、油桃、烟叶、紫薯、金钗石斛、草腐菌、菊花等传统特色产业为依托,创造条件鼓励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户参与其中,或承包种植或务工增收,通过付出体力智力助力脱贫。同时,依托龙头企业,实施资产收益全覆盖扶贫措施,让全县所有的贫困户雨露均沾,共享改革发展成效。

  “5+”养殖产业资产收益全覆盖。县委、县政府联合牧原公司实施“政府+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贫困户”合作的“5+”资产收益模式。由政府组织15000余户贫困户利用到户增收项目资金入股成立聚爱农牧专业合作社,利用国开行扶贫贷款、人民银行扶贫再贷款,结合牧原公司对标准化养猪设施的需求,按照“合作社贷款建设—牧原公司租赁经营—贷款到期后牧原公司回购”模式,采取按季度定期分红的方式使参与贫困户每季度净收益不低于800元,年度总收益不低于3200元。目前,已分批次向贫困户发放养殖资产收益性分红3291.52万元,四季度将向15205户贫困户发放收益分红1216.4万元。这样,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弱势群体贫困户在强势群体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金融和政府为纽带桥梁,分享了龙头企业高水平的经营成果,完成资金变资产,资产产生收益良性循环,实现贫困户、龙头企业、金融部门和政府多方共赢。这种模式,目前已在全国7省15个县逐步推广。光伏电站产业资产收益全覆盖。光伏扶贫是国务院十大扶贫工程之一,对我们这个山区贫困县来说,尤其是很好的扶贫举措。由县政府与南阳金冠电气公司联合成立聚能光伏发电有限公司,采取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分配模式,按每户贫困户平均5000瓦分布式光伏电站配置,按资本金+专项贷款方式,总投资5.6亿元,建设71兆瓦分布式光伏电站,今年6月18日成功并网发电。该模式采取按季度定期分红方式,确保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季度净收益750元,年度总收益3000元。今天,将向15903户贫困户发放收益分红1192.725万元。通过这两个资产收益性全覆盖,贫困户可实现每年6200元的持续稳定收益。同时按照市场规律,依托县内仙鹤纸业、天曼制衣、融创新合等企业,把产业链向下延伸,与政府结合在88个贫困村累计建设纸品分切包装、制衣、电子加工、木业加工、地毯加工等100余个劳动强度低、务工时间灵活的扶贫车间,把岗位送到家门口,让不能出远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顺利实现就业增收。同时根据农业特点,依托乡村优势,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草腐菌、菊花、金钗石斛、紫薯、高档蔬菜等种植产业,兼有旅游扶贫、电商扶贫等,实现产业就业扶贫百花齐放。

  易地搬迁扶贫,挪出穷窝住上新房。我县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共2187户6863人。去年以来,我们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指导思想,坚持与贫困户意愿相结合、与整合项目资金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相结合等五个“结合”,2016年圆满完成了615户2123人搬迁任务。2017年搬迁975户,3279人,其中25个集中安置点安置834户2738人,分散安置141户541人,至目前,已入住319户1105人。

  整村推进扶贫,全面升级贫困村基础设施。在大力发展壮大产业的同时,全面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发展产业提供支撑,不断激发贫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按照贫困村脱贫退出标准,利用PPP模式,融资5.0016亿元。按照每村300--1000万元投入标准,对全县102个行政村(88个贫困村和14个非贫困村)分整洁村、示范村、特色村、生态宜居村四个档次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全方位实施贫困村入村道路、安全饮水、村部、文化广场、标准化卫生室等贫困村基础设施面貌和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提升工程。目前,已进入试点施工建设阶段。

  构建“234”体系,扎实推进健康扶贫。全县因病致贫人口占贫困人口总数的60%,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经成为导致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我县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少生病”,用足用活医疗行业精准扶贫政策,探索出一套全覆盖、广受益、见实效的“234”健康扶贫体系。“2”,即实行“救助基金+参保资金”的双重资金保障制度,确保患病贫困人口年合规医疗支出不超过3000元;“3”,即实施一户一服务包、一村一所,一站办结“3个1”健康精准帮扶;“4”,即织密四重保障网,实现4个100%。将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困供养人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困难儿童4类特殊困难人群全部纳入医疗保障范围,建立起“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全覆盖的四重保障衔接机制。同时对贫困户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凡是贫困户持档卡到村卫生室、乡卫生院、县医院就诊,就可享受先诊疗后付费待遇,病治好了,再付个人自费部分,而且个人承担合规费用不超过3000元。这项兜底性保障措施,有效防止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实施教育扶贫战略,既扶贫更扶智。实施教育信息化全覆盖。实施“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建立教育资源平台、教育管理平台“三通两平台”工程,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快速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均等化,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到和县城孩子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水平。同时逐步实施农村中心小学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持续增加贫困村村级收入,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围绕“龙头企业+金融+资产(股权、有形资产)”增收模式开展探索实践。积极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支持贫困村成立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把集体未承包农地、集体建设用地及其他村级经营资产注入合作社;县财政向每个合作社注入20万元启动资金,各合作社向金融机构贷款80万元,每个合作社把100万元入股河南牧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作为优先股,按年化10%收益分红,每年收益10万元,除去支付贷款利息,每年净收益为8万元;县财政每年为88个村各安排20万元用以偿还银行贷款,分四年还完,最终实现每村每年收益10万元。

  三大保障同推进,脱贫攻坚不懈怠

  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党建、党组织优势,实施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确保政令畅通,措施落地。要素保障。财政、土地、金融三方面联合发力,切实保障脱贫攻坚用地、资金等方面硬性需求。机制保障。建立督导、追责机制,确保扶贫成效。(王祎 马妮 张彩丽)

责任编辑:hN_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