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从“豫东粮仓”到“中原粮谷” 科技赋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2022-03-25 09:04:13 来源: 河南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初春三月,周口市扶沟县柴岗乡寺后村的麦田里,千亩冬小麦已陆续返青,微风吹过,卷起一道道绿波,田野间一片盎然生机。

村民袁公在这里承包了1000多亩地,受去年秋季持续强降雨和洪涝灾害影响,小麦播种推迟、播期拉长、苗情复杂多样。在当地政府惠农政策的帮助下,他享受到了免费喷防农药的服务。“还有市农科院的小麦专家、县里的农技人员来到田间地头,帮我们‘诊断’苗情。看这茁壮生长的态势,收成不会比往年低。”袁公笑着说。

作为农业大市,周口始终坚持把粮食安全重任扛在肩上,常年粮食总产稳定在90亿公斤左右,是名副其实的“豫东粮仓”。年来,周口高站位谋篇布局,瞄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目标,持续挖掘放大自身粮食生产优势和品牌效应,努力实现从“豫东粮仓”到“中原粮谷”的跨越,让“农”字底色更加出彩闪亮。

科技赋能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你看,这是应用物联网可视化系统,点开视频监控,就能随时随地查看农田里庄稼的长势及病虫害情况。”3月19日,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90后“新农人”刘记森掏出手机轻轻一点,田里的实时图像立刻出现在屏幕上:画面里,绿油油的麦苗尖儿还挂着水珠,仿佛能听到麦苗拔节的声音。

除了物联网可视化系统,农田内还配备有田间气象站、土壤墒情监测站、病虫害防治监测站、自走式节水灌溉系统等农业科技设施。“加上合作社拥有的各种农业机械、植保无人机、载人植保机,一个人就可以轻松管理上百亩地。”刘记森说。

田野中,农民劳作的身影越来越少,现代科技的产物越来越多,农业科技设施为挖掘粮食增产潜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依托市农科院等本地科研力量,周口不断推出周麦、周豆系列新品种。“其中,周麦36具有强筋高产、抗病、抗倒伏等特点,在两年极端天气多发的情况下表现尤为突出。周麦22创造了国内千亩高产示范方实收最高亩产纪录,连续三年成为省内第一、全国第二大推广品种,助力粮食增产。”周口市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韩玉林介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去年以来,周口市在建成7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又新建高标准农田100.9万亩,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亩均提升粮食产能100斤以上。

粮食安全重任越扛越稳。周口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省的七分之一,特别是2021年,受洪涝灾害影响,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虽有所下降,为92.37亿公斤,但仍稳居全省第一位,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出了贡献。

农头工尾拓展粮食全产业链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产业化。在粮食主产区,如何解决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是发展路上的必答题。

3月9日,走进位于郸城县的金丹乳酸科技产业园,这是一家生产聚乳酸和可降解材料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一捆捆玉米秸秆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环保可降解的生物新材料。

公司总经理石从亮向记者展示了一条完整的循环产业链:从玉米深加工后变成淀粉,淀粉酶解后变成葡萄糖,葡萄糖发酵后变成乳酸,乳酸寡聚后变成丙交酯,丙交酯聚合后变成聚乳酸,聚乳酸改成型为生物可降解材料,随后进行自然降解被植物吸收。

“我们每年要消化郸城县一半的玉米资源。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实现了对玉米由粗加工、初加工到精加工、深加工等多层次的增值。”石从亮介绍。

目前,周口市年加工转化粮食80亿公斤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87.9%,有各类粮食加工企业180多家,其中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重点龙头企业19家,形成了由五得利面粉、益海小麦、雪荣面粉等企业组成的小麦加工产业集群,由金丹乳酸、普爱饲料、周口牧原等企业组成的玉米加工产业集群,小麦、玉米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60亿元、70亿元。

“未来,全市将继续发挥粮食生产核心区优势,实施农产品全产业链示范工程,坚持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三链同构’,推进粮食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重点打造肉制品、面制品、乳制品、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六大产业链,以‘大食品产业’观念推进食品产业链增值。”周口市委书记张建慧表示。

创新机制探索农业发展之路

位于黄淮原腹地的周口,在传统农区中具有一定的典型:第一产业占比常年保持在10%以上,高于全省、全国均水,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省、全国均水

为破解“一高一低”难题,周口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创新为突破口,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建设“中原粮谷”。

何为“粮谷”?就是农业生产要素集聚之地。与“粮仓”相比,这一概念更注重各要素的融合创新。通过建立跨领域合作体制,在育种、土肥、栽培、智慧农业、粮食精深加工全产业链协同发力,发展壮大相关产业,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正在创建中的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探索这一模式的最佳切入点。

“我承包的1700亩地,都在咱农高区郸城核心区规划范围之内。种的是高标准农田,灌溉用的是园区的大型喷灌机,一天能浇完700亩地,使用的品种是周麦36,产量高、品质优,去年最高亩产700多公斤。市农科院还和我签订了种子收购大单,为他们选育品种、提供良种,每亩净赚400多元。借着农高区的地利,我1年的收入能达到五六十万元。”3月9日,种粮大户王雷告诉记者。

为强化创新引领,周口市积极引进科研团队,努力补足高端研发这一环。3月19日,周口召开国家农高区建设座谈会,南京农大、省农科院、河南农大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与省科技厅、省农业农村厅及周口市有关领导一道畅谈农高区创建之路。

市政府现场与河南省分子生物育种研究所等6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农高区现代农业小麦综合试验中心。“我们将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化品质,筛选出更有利于现代小麦产业发展的示范品种。同时,积极和科技创新链条的所有团队相互合作,推动更多可行可用有价值的成果就地转化。”小麦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为钢说。

这些在不同领域各有所长的团队,将通过技术上的深度合作,在产业发展上营造先行优势,为世人展现现代小麦产业乃至未来小麦产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从科技赋能生产到拓展粮食全产业链,周口以全域布局农高区创建为契机打造“中原粮谷”,这片沉淀了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农业现代化水正在飞速提升,推动全域迈向加快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河南日报记者 方化祎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