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河南洛阳:把创新落到产业上,重塑发展优势
2022-04-13 15:54:48 来源: 科技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河南省洛阳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15%左右,新建各类创新平台400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0%以上,引育河洛创新创业、青年创新创业等人才团队60个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

前不久成功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幕墙玻璃,来自洛阳北方玻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世界第一宽桥”——济南黄河凤凰大桥的减隔震支座,由洛阳双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量身定制……“洛阳创新”捷报频传。

在多个场合,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不止一次地要求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主战略,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聚焦产业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真正把创新落到产业上,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对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规律的研究,奋力闯出高质量发展新天地。

在不久前召开的2022年洛阳市人民代表大会上,洛阳市市长徐衣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洛阳要以打造更高水平的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抓手,聚焦聚力伊滨科技城规划建设、高新区重塑重振、智慧岛创新社区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在新一轮区域经济版图重构中重塑洛阳发展新优势。

搭建平台 加速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在洛阳伊滨区中兴智慧城项目现场,科技日报记者看到塔吊林立,11栋研发中心大楼即将全部封顶。这里是伊滨区正在打造的一个智慧岛创新社区。

洛阳市科技局负责人介绍,在发挥中兴智慧城作为龙头企业产业链整合作用,吸引信息通信企业在洛阳市集聚发展的同时,中兴智慧城还将全面导入智慧园区、金融服务、孵化服务等平台,为科技型人才提供一站式创新创业服务。

有了高层次的创新平台,企业创新才能如虎添翼。去年以来,洛阳充分发挥国家自创区洛阳片区的龙头作用,着力建设智慧岛创新社区、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加速集聚各类高端创新资源,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创新激情“唤”起来了。高效成型铣磨车、免示教智能视觉机器人、激光增材技术……在位于洛阳高新区的清洛基地,一项项先进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持续为产业转型升级赋能。作为省级重大新型研发机构,清洛基地成立5年来,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平台+孵化器+实业”的运营模式,重点参股孵化企业20余家。

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洛阳着力强化政策引导,在土地、资金、专项人才编制等方面予以支持,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了17家新型研发机构,有力推动洛阳产业链转向中高端、关键环。

创新力量“聚”起来了。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实现了轮边驱动技术在国产农机上的首次应用,研发出全国首款“5G+氢燃料”电动拖拉机,开发成功智能农业装备管理平台……洛阳已建设各类创新平台2373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95个,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兽用药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航空精密轴承实验室等一批“国字号”创新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引领洛阳企业勇攀创新高峰。

培育“尖兵” 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一个个透明的手机盖板被放入智能检测设备内,经视觉识别系统扫描,几秒钟后屏幕显示出检测结果……日前,在中科慧远视觉技术(洛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慧远)里,技术人员正对一批手机盖板检测仪进行最后调试。

手机盖板即安装在手机触摸屏表面的玻璃,随着智能手机的兴起,其应用变得极为广泛。此前,国内厂商对手机盖板的检测主要依赖人工,存在成本高、难度大、良品率不稳定等问题。

面对市场需求,中科慧远依托自身技术积累,成功研发出手机盖板检测仪。这款嵌入视觉识别技术的手机盖板检测仪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将检测效率提高了近20倍,核心性能指标全球领先。

如今在洛阳,类似中科慧远这样的创新主体比比皆是。去年以来,洛阳着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完善“小申高”“高升规”“规变强”等政策支撑体系,鼓励引导更多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做强做优,培育更多行业“尖兵”。

创新“龙头”动力十足。为进一步激发企业建设创新龙头企业的内生动力,洛阳建立了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库,在重大产业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目前,洛阳共有25家企业入选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占全省总数的21.55%。

“中坚力量”活力四射。洛阳着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目前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3家,主要分布在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有力支撑了洛阳产业结构优化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中小企业快速崛起。2021年洛阳新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228家,同比增长18.5%,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小巨人”快速崛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优化生态 让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在位于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中试生产车间里,彭先兆团队成员正在加紧组装调试一批眼科高端OCT影像设备。前不久,该企业自主研发的VG200型OCT影像设备实现小规模量产,多项性能国际领先。

2015年,彭先兆带领团队从美国回到洛阳,成为第一个落户洛阳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海外归国团队。“选择来洛阳,是因为这里不仅有良好的创业政策和资金支持,还有全程‘保姆+管家式’的服务,让我们能够一心一意搞科研。”彭先兆说。

洛阳坚持引育并重、以用为本,持续实施“河洛英才计划”,不断完善引才、育才、留才政策,构筑人才“强磁场”,引来高端“双创”团队。近年,洛阳采取兼职挂职、客座教授、共享院士等模式引才,先后柔性引进两院院士36名,直接引进院士、中原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33人,落地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35名(支)。

“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前不久,洛阳正式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揭榜挂帅”制度,着力打通体制机制“梗阻”、补齐政策制度“短板”,迈出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的关键一步。

理顺机制,成果转化“顺”起来。洛阳着力建立精简、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改进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让转化、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等体制机制,推动科研院所以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为发展方向,理顺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服务,引导企业“动”起来。洛阳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既抓好惠企政策落实、创新要素保障、政务环境优化等工作,尽心尽力为企业减负纾困,同时更加注重引导企业精准把握产业发展新“风口”、科技创新新“风口”,通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深化改革等,加快实现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

刚刚召开的洛阳市科技工作会议,提出了2022年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15%左右,新建各类创新平台400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1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0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60%以上,引育河洛创新创业、青年创新创业等人才团队60个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戚帅华 本报记者 乔 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