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大河两岸 新潮澎湃——探访黄河文化建设重点项目
2022-04-20 08:52:41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核心提示

作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我省有50多个重大项目被纳入国家项目库,这些项目建成后,将是“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落地的“主舞台”。4月13日,本报记者走进正在如火如荼建设的项目,打探工程进度,了解项目建设进展,看看这些重大项目将会给公众带来哪些惊喜。

大河村遗址公园露芳容

建设中的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角。本报记者 邓放 摄

□本报记者 温小娟 张体义

工程车吊起树木缓缓驶向绿化区,考古人员蹲在探方内拿着手铲细心刮土、工人们或来回运送物料或紧张施工……4月13日,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主体建筑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博物馆整体造型初显。该博物馆下沉式“折叠时空”的建筑设计引人关注,未来,博物馆整体外观将与遗址地面融为一体。

“采用下沉式设计方案,主要是考虑到在遗址区内建设博物馆,应以遗址为主,不宜过分突出现代建筑。”郑州市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基建科工作人员杜伟告诉记者,该博物馆今年6月底可以封顶,建成之后,将成为国内首个全面系统展示仰韶文化的平台,通过实物展示结合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丰富陈展体验,全方位再现史前彩陶艺术之美。

发现于1964年的大河村遗址,先后出土了国内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居住建筑基址及无数色彩明艳的精美彩陶等珍贵遗迹、遗物。2021年1月,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正式启动,这是郑州市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起步区、打造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的示范项目,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十四五”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点建设项目。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介绍,整个园区是按照“一核(大河村遗址本体核心保护展示区)”“两节点(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三片区(生态湿地修复区、原始农耕种植区和互动休闲体验区)”进行规划布局,总占地面积2400亩,总投资16亿元,预计整个公园于2022年年底前建成并初步具备对外开放条件。

春天的遗址公园里,蜿蜒流淌的人工水系,竞相开放的花朵,古朴典雅的栈道,一幅湿地公园的美丽风景画尽收眼底。胡继忠感慨不已,从一片黄土地到公园初露芳容,一年多来,他每天都会在园区内走上无数回,点滴变化总能让他欣喜。

“这片区域属于生态湿地修复区,主要根据历史资料进行复原当年生态水系,再现仰韶文化中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地关系。”胡继忠认为,当年,这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沼泽地多、树木繁茂,非常适宜生存,这也是大河村民选择在这里生活的原因。

更让人期待的是园区东边占地700多亩的原始农耕种植区和互动休闲体验区。“可以让孩子来这里‘上劳动课’,体验插秧、收割、用石磨棒磨稻谷和小麦。体验项目涵盖渔猎、稻作、狩猎、农事等,我们的目的是将园区打造成国内黄河文化研学游中心和旅游集散地。”胡继忠说。

黄河博物馆的“三级跳”

上图 黄河国家博物馆正在全速建设中(4月14日摄)。本报记者 邓放 摄

□本报记者 张体义 温小娟

郑州市文化路北段,312公路北侧,一片高大的白杨树林中,便是黄河国家博物馆项目建设工地。4月13日,记者来到这里,只见脚手架林立,博物馆主体结构钢架高耸,Z字形造型已经露出模样。

站在博物馆建筑高处,远处绿树掩映中,隐约可见黄河东去;近处,身着红色工装的工人在紧张地忙碌着,大型运输车辆从四面八方运来建筑材料。郑发集团黄河国家博物馆项目负责人赵欢说:“有1300多名工人在昼夜不停地施工,预计4月底主体结构封顶,年底前主体结构完工。”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为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经过认真谋划,有关部门决定在保留黄河博物馆现有场馆的基础上,另辟新址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国家博物馆作为郑州市黄河历史文化的主地标,选址在惠济区文化北路与黄河大堤交会处,占地约135亩,总建筑面积约10.2万平方米,建筑高度约40米,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属于特大型博物馆。

黄河博物馆成立于1955年,是我国唯一以黄河为陈列主题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被誉为“黄河巨龙的缩影”。黄河博物馆老馆位于郑州市紫荆山公园旁,2012年迁至郑州市迎宾路对外开放。

从最初的“展览馆”到黄河博物馆,再到建设中的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博物馆实现了“三级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治黄的功绩、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黄河国家博物馆建筑整体外观借鉴黄河“几”字形大曲大折的建筑理念,屋顶采用绿地花园形式,建成后观众可以漫步在楼顶之上,将黄河的自然之美与文化之美融为一体。主要设有陈列展览区、教育与服务区、藏品库区、藏品技术区等。

赵欢介绍说,黄河国家博物馆项目2021年7月开工建设,为了保证工期,春节没有放假,确保了工程进度。

黄河非遗一站达

□本报记者 郭歌 本报通讯员 秦阳

4月14日,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项目现场,塔吊林立、工人繁忙作业,主体建筑已然成型,连坡曲折的屋顶象征着黄河的波涛。

“展示中心建筑外观造型突出黄河元素,特别是建筑顶部采用连续坡屋面形式,象征着滚滚黄河奔流不息、黄河文化源远流长。”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连片的建筑素雅又不失动感,与周边的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和城墙遗址融为一体、交相辉映。

为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创新性发展、现代化传播黄河流域非遗文化,洛阳加快推进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心项目建设。据了解,该项目占地约93亩,总投资约1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目前,项目主体结构施工已完成,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机电安装、外幕墙、景观绿化、室内装修等施工。”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计划,将于今年10月底前开馆试运营。

眼下,建筑团队正抓紧时间完成内部建造工作,展陈设计团队同步在为文物展陈、内部设计、区域打造等工作忙碌着。“未来,保护展示中心将主要突出对黄河非遗文化的整体保护措施,重点呈现对黄河非遗的宏观印象和总体认识,同时还将对河湟文化、河洛文化、关中文化、齐鲁文化等文化形态进行整体展示,一站式保护展示黄河流域非遗文化。”项目展陈团队相关人员表示。

在工作人员演示的未来蓝图中,这里包含非遗展示馆、非遗古街、非遗书城、非遗学术交流中心等设施,还将进一步精细化设置黄河非遗生活馆、河洛非遗保护成果展、九曲黄河·非遗总览、黄河文化溯源、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与非遗实践等单元。并且通过高科技技术,动态展示沿黄九省(区)代表性非遗项目的全貌和保护成果,让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到非遗传承故事中。

同时,非遗展示馆还面向年轻人搭建多个不同主题的非遗数字体验展厅,充分利用多媒体、动漫、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展示民俗类、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等非遗项目。非遗展示馆及非遗学术交流中心区域,还将定期举办非遗剧目演出及非遗传承叙述交流会等,作为黄河流域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一个典型示范,彰显黄河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