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女童:期盼在更细腻的父母之爱中获得成长 重男轻女旧观念正在瓦解
2019-03-07 11:17:48 来源: 工人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母亲身患尿毒症,只能靠透析维持生命,远在新疆打工的父亲拼命赚钱为妻子治病、贴补家用,苦撑3年后终在疲惫不堪中希望通过离婚得到解脱,当透过爷爷的只言片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试图通过书信寄情挽留父亲……2015年,四川资中县共农小学的11岁留守女孩小霞,以一封劝父莫离婚的手书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那一年,小霞内心最迫切的希望是“即便无法拥有父母的陪伴,也不能失去完整的家”。

时隔4年,当记者再次回访共农小学时,小霞已经离开了共家村。她保住了自己完整的家,并在父亲坚持下继续着学业,两年前爷爷因病去世后被远在江苏的母亲接到身边一起生活。

民政部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有留守儿童697万余人,其中男童占比54.5%,女童45.5%。今天的女童便是明天的母亲,她们的生存与发展状况、性别平等的实现状态,不仅影响着农村家庭的和谐与农村社会秩序,还必将影响中国下一代国民素质和未来社会发展,因此理应成为被关注的重要话题。

重男轻女旧观念正在瓦解

曾有针对乡村留守儿童的调查认为,在学龄前和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往往将女孩留在家乡,选择带男孩进城接受更好的教育、享受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在大龄儿童中,情况却相反:家长会让完成义务教育的女孩尽早进城打工,以补贴家庭收入,而男孩则可以继续接受教育。但在记者连日的采访中,这样的认知,不断地被动摇。

李芳与丈夫杨明顺老家位于四川广元旺苍县双河镇,1993年赴沿海务工,2015年返乡后便不再出川,现夫妻二人在成都一家建筑工地做工。离乡那一年,夫妻二人将十几岁的大女儿托付给父母,小儿子则带在身边一直照顾。多年以后再谈及这段背井离乡的过往,李芳和杨明顺对大女儿充满愧疚,但关于当年出走时对子女的选择,他们否定了“更重视男孩”的外界判断,“都是亲生骨肉,当然希望两全其美,可是现实条件实在不允许。”外出打工的十余年时间里,李芳夫妇竭尽所能,供一双儿女完成了学业,如今夫妻返乡,一家人终得团圆,日子越过越甜。

“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都会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哪还分男孩女孩。”当年小霞的班主任尹树彬在共农小学从教30余年,她告诉记者,目前共农小学各年级总计学生70余人,但实际上该校辖区内的适龄儿童超过200人,原因在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随父母进了城。

留守女童两极性格存隐忧

连续十余年,尹树彬都是共农小学毕业年级的代班老师,班级人数常年维持在十余人。今年,她所带的班级共有学生14人,仅有的4名女同学,全部为留守儿童。但就是这为数不多的留守女童,时常让她感到“操碎了心”。

“我爸妈寄钱回家,就是让你洗衣做饭照顾我的!”——几天前,尹树彬接到了班上一位女同学奶奶的求助电话,并在老人口中听到了这位女同学在家中的强硬表达。尹树彬安慰老人后,利用课余时间与女孩进行了长谈,既是教育也是疏导。

“父母外出改善了家里的经济条件,对孩子也是越来越娇惯,爷爷奶奶照顾下要么太过宠爱,要么就是根本管不住,尤其留守女童呈现的问题更复杂。”尹树彬称,没有父母陪伴和呵护下的留守女童性格明显呈两极分化态势,要么过分自信性格暴躁,要么过分孤僻沉默寡言。

在四川省金堂县韩滩慈济小学,11岁的留守女童薛雨欣如同当年的小霞一般,呈现出尹树彬口中的另外一种极端。薛雨欣学习成绩优秀,是班级里的大队委,但这个外表看起来十分强大的孩子,在记者问及父母情况时,声音却一下子变得弱了下来。事实上,雨欣父母在成都发展得不错,几年打拼下来已经从最开始的打工者转为创业者,由于工作太忙,才把她送回老家。在班主任眼里,雨欣很独立,学习能力强,唯独父母的话题是她交流的禁区。

“男孩最多叛逆难管,但女孩情感更脆弱,心思也更细腻,暴躁与孤僻都只是表象。”受访老师普遍认为,留守女童更愿意把心事留给自己,不愿与他人分享,老师唯有通过侧面介入,去尝试帮她们树立自信心,给予安慰与温暖。

期盼父母之爱

在远离父母的世界里,留守女童的内心究竟在思虑些什么?记者通过李芳与杨明顺联系到了他们留守家乡在爷爷奶奶陪伴下长大的大女儿杨丽。

“自卑、苦涩、矛盾,憎恨、厌恶……”杨丽告诉记者,在她成长的关键时期,时常被这些复杂的情绪所左右,也曾深深地怨过父母为何弃自己而不顾,这也造成她在面对亲情友情爱情时,总是把自己包裹起来,不愿轻易相信他人。尽管随着父母的最终回归,曾经缺失的爱不断得到弥补,但在她看来,那样的人生阶段实在是最难熬的日子。“女孩,总是希望能够在更细腻的父母之爱中获得成长。”杨丽说。

“父母爱‘子’应为其计深远。”尹树彬深知,正是迫于生计才会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忍痛割舍孩子离乡谋业,而乡村发展与百姓的脱贫致富又远非短期之功。但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她仍希望父母中至少能够留下一位陪伴在孩子身边,因为金钱对生活的改善远不及父母的亲情陪伴。正如当年以写信方式捍卫自己完整家庭的小霞,在爷爷去世后,尽管村镇针对她的现实情况,在生活和学业上都给予了很大力度的帮助扶持,但她仍义无反顾放弃优惠政策,远赴江苏投奔母亲生活。

最近两年,尹树彬发现在政府扶持项目下,共农村所在的高楼镇上开起了许多成衣代工作坊,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返乡了。尹树彬感慨,这对于留守家乡的孩子与老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信号。(李娜)

责任编辑:hN_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