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母胎单身的年轻人:有人急于脱单 有人享受当前
2019-04-12 14:36:34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关注河南热线

点击进入下一页

相亲会。中新社记者 张勇 摄

有人急于脱单,有人享受当前

那些母胎单身的年轻人还相信爱情

小辛长发飘飘,形貌身材俱佳,top2高校研究生毕业,每当分享起情感经历,她总能迎来周围人的惊呼,还有那种含义复杂的眼神:“不可能吧,你居然从没谈过恋爱?”“你不会喜欢女生吧……”

恋爱上的零分如同一张白卷,记录了她漫长青春里的遗憾与挫败:“初中高中时想过尝试早恋,比我高、比我成绩好就行。但班里男生达标的不多。大学后又一脚迈向了男女比严重失衡的文科院系,从此年年与恋爱绝缘……说到底就是没遇到合适的。”

28岁的工程师小唐面临着同样尴尬的处境:本科同寝室6人,连最内向的那个室友都要结婚了,他自己却连恋爱都没谈过。也曾在网上发布了征友帖,由于经验匮乏、信心不足,总是没勇气“主动进攻”。而且逐渐地,他希望对方女生的感情经历也“越少越好”:“这样的女孩单纯,肯定能跟我配合。”——然而被网友们集体吐槽为“极品直男癌”。

如今,这种从来没谈过恋爱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在社交媒体上有个专有名词:母胎单身。指那些从出生起就一直单身、从没谈过恋爱的年轻人。这些人有人急于脱单,有人自得其乐,挺享受目前的状态。

在豆瓣“母胎solo”小组,已经聚集了1万多名成员。大家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吐槽自己“对喜欢我的敬而远之,对我喜欢的望而却步”,有人自嘲“一言以蔽之,丑”,有人干脆为单身摇旗呐喊“单身一时爽,一直单身一直爽”。

由此组成“母胎单身”微信群主要目的就是交友,成员们挨个儿标注了“所在地+毕业院校+工作职位+年龄”,萌动着尽早脱单的渴望。大家经常从各种角度分析着“爱情”,最后不免感慨道:“看情侣们各种秀恩爱,觉得羡慕。但看他们分手后撕心裂肺,又庆幸自己不必受苦。”

这个群体背后,是他们的同龄人陆续结婚生子,晋级为新手爸妈,在朋友圈里纷纷晒娃。面对家庭与社会的种种压力,这群母胎单身的年轻人,各有对策,各有选择。

“自恋型单身”:不愿打乱生活节奏,我可能是太爱自己了

历史系女博士生贾媛今年26岁了,性格温和,长相文静,然而至今没谈过恋爱,甚至没有喜欢过男生:“言情小说读过许多,最喜欢那种皆大欢喜的结局。”被问到为什么一直单身,贾媛给出了许多理由,“每天都安排得很满。早9点到晚9点都在图书馆,还要留出一小时去健身。业余时间主要是和老同学约着出去看电影、旅游……”

作为独生女,贾媛从小就是家里的“公主”。在她宿舍里放着古筝、宣纸,数百本人文社科类的书籍。“生活已经特别充实美好了,舍不得分出精力给其他人。”父母希望她健康平安,找到真正热爱的事业,并没有催她赶紧成家,“他们觉得,女孩子也不一定非要结婚嘛。”

本科期间,小贾也被男生追求过。最猛烈的一位,是在学术讲座上认识的同系学长。对方平日嘘寒问暖,暑假时更是到她家附近旅游,想把她约出来,说要送她一块精心挑选的玉佩作为礼物。贾媛坚决拒绝了见面,此后也没有回复过那位学长的任何信息。“实在不想被其他人打乱生活节奏,也觉得并不需要把情感寄托到别人身上”。

和贾媛情况差不多的姑娘还有很多,她们甚至更决绝洒脱:“世界都在脚下,而不在爱的抱抱里,随便深呼吸一口,空气里弥漫的都是自由的味道。”

前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念硕士的于慧写了篇文章总结自己24年的单身生活,洋洋洒洒罗列了一堆单身的好处:可以说走就走去旅游,逛街想逛多久就多久……

然而,自由都是有风险的。去年,从小宠爱她的奶奶去世了,她独自在海外面临着失去亲人的悲痛和巨大的课业压力,觉得很孤独。“我的世界里只有我自己, 别人进不来,我也走不出去。”那时候,于慧真的很想有个男朋友。

“暧昧型单身”:爱情是只自由鸟,没人能把它捉牢

25岁的中文系硕士生顾瑜与贾媛的情况恰恰相反。顾瑜大方开朗,交际圈广,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时不时地呼朋引伴去打桌游。她从高中开始就读经典的爱情著作,《红楼梦》《情人》《霍乱时期的爱情》都耳熟能详。

大一那年,她在研讨课上选择了“爱情”作为主题,认真读过基·瓦西列夫的《情爱论》、戴维·巴斯《欲望的演化》、德斯蒙德·莫利斯《亲密行为》,写成了1万多字的读后感,她的爱情观就是书中的句子:“爱情有时候使人感到一种难以捉摸的怡然自得,进入非理性的心理涅槃境界。”

“我很早就觉得,爱情是一件不可捉摸的事情,求而不得也挺正常的,但还是需要努力求求看。”

顾瑜身边也不乏追求者,有人每天送早晚安,有人时不时送礼物,还有位计算机系学长建了一个以她名字为域名的网站,内容是一堆“温柔,可爱”的赞美和几张从她朋友圈里扒下来的照片。

“那里边是想象出来的我,不真实也不打动我。”其实,顾瑜一直喜欢同校同年级一位工科男生。两人在学生会并肩工作,已经认识4年了。对方经常约她吃饭看电影、分享生活趣事,却迟迟没跟她确定情侣关系。如此一来,她陷入了暧昧泥沼,尝尽了患得患失的酸甜苦辣:“每次看到他跟其他女生说话,心里特别难受。”

“你若安好,备胎到老。”4年下来,顾瑜的母胎单身实在是无奈之选。这段感情让她心神不宁,几次把对方删除拉黑,又几次软下心来重归于好。这种状态,也让她根本没法安下心来考虑新的感情。

在闺蜜的劝说下,目前她已经决心从暧昧关系中抽离出来:“不表白也是一种态度,与其浪费时间精力,不如寻找属于我的生活。”

像顾瑜这样的“单恋痴情”不乏其人。就读于美国伯克利大学的24岁理工男小沈,逢年过节都会给心仪的女孩子送去小玩偶或小零食,对方也愿意和他语音热聊到凌晨两三点,但就是不肯明确“官宣”。这种关系保持了近一年,让小沈备受折磨。

暧昧关系令人心动也容易受伤,在希望和失望中挣扎好几年,然后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走出来,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结合型单身。

“事业型单身”:找到同路人太难了,不如稳定下来再做考量

清华工科男生陈卓是标准意义上的学霸:从小到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高一起就拿过省级数学竞赛一等奖,此后更是全神贯注努力学习。

刚上大学的时候,他情窦初开,喜欢过同班的女孩子,对方却跟班里另一名男生脱了单。情场失意的陈卓决意专心学术,不再谈恋爱,学分绩稳定在全系第一。

接下来直博3年,社交圈子越来越小。他鼓起勇气,尝试追过几个女孩,也在父母的介绍下相亲过几次,但以他目前的生活节奏,往往相处一两周就没了下文。

导师的要求日益严格,他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晚10点才能回宿舍,精力全都放到了做实验、发论文上,根本没有时间陪女友。“目前计划去美国读博士后,不知道未来会到哪里工作,哪里定居,所以女朋友的事也没法太上心。做到这个程度,能找到和自己生活同步的人实在不容易,不如稳定下来再做考量”。

同样在一流高校读到博士四年级的郑岩,在巨大的科研压力下也一直单身。导师问他毕业后有什么打算,他说:“我毕业后第一年都不打算工作,给自己一个gap year,先休息一下,旅游放松,如果可能,顺便谈个恋爱。”

搞科研艰苦而寂寞,背负着象牙塔外之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博士们能持续保持身心健康已属不易,如果从前没有固定的男友女友,在这个阶段想快速脱单,简直是奢望。

有趣的是,在那些“母胎单身交友群”里,不少宣称自己“母胎单身”的,其实是谈过一两段短暂恋情或异地恋情的,只是他们觉得“谈过就跟没谈过一样,没什么感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母胎单身”的身份似乎成为一座避风港,躲在其中,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无知,凸显自己的单纯。

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喻丰教授指出,“母胎单身”群体的壮大,也反映出年轻人面对的社会压力已经日益沉重。

在他看来,这一群体中主要有两类人:有些年轻人因为生活过于繁忙,而忽视、错过了恋情上的发展,可能会产生认知失调,不断暗示自己“你不适合谈恋爱”“你不想要谈恋爱”——其实哪有人不渴望被爱呢?

另一类年轻人,在情感上遭受过负面打击,因而养成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觉得自己没办法应对恋爱过程中的种种困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都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但如果不走出原有的社交圈,他们会发现再遇到的人跟之前区别不大,很可能会继续单身下去。”

林紫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咨询师杨辰也表示,对这些年轻人而言,反思经历,总结自己真正的需求,才是成长的良策。“还是需要多进行情感方面的尝试。有尝试才有反馈,每一次尝试都能让你从中学习”。

(注: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修新羽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hN_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