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宇航员什么时候返回 中国宇航员登陆过月球吗
2022-11-29 14:28:01 来源: 三好财富网
关注河南热线

根据中国航天局在近日所发布的消息,神舟13号返回地面的时间已经确定,计划在4月中旬执行返回任务。也就是说,三名宇航员既定六个月的太空任务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不止一半的时间,真可谓:乡国真堪恋,光阴可合轻。不得不提的是,此次返回地面的方式将是首次采用“快速返回”。

快速返回究竟有多快并且快在哪?

着陆点为何又是东风着陆点?

中国空间站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建成?

快速返回与以往有何不同之处?

本次宣布神舟十三采用的是“快速返回”的时候,很多人一头雾水,本次的快速返回与以往有何不同,也有的人好奇快速返回究竟能有多快?

以往载人飞船返回地面采取的是常规的措施,航天员在既定返回地面的时间,需要大概在太空中绕行十几圈,所消耗的时间大概一天。这不是航天员嫌“动力太足”在白白消耗掉,而是传统返回的窗口很短暂,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绕圈的目的就是为了瞅准时机和定位,能够准确地进入返回窗口。

而本次神舟十三号只需要绕行几圈,耗时也就大概几个小时,便可以进入返回轨道。神舟十三的返回之所以可以这么快,根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系统项目技术副经理邵立民在发布会上的介绍,快速返回得快,主要是快在返回时很多任务可以并列进行,比如组合停靠期间就可以准备一些返回工作,这样一来也能节省不少时间,也不需要像以往那样一件事做完再做下一件事。

需要注意的是,快速返回并不是谁想这么做就这么做的,而是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的方案,飞船的操作技术也有针对性地处理,并且不容易实现。载人飞船要返回地球靠的是返回舱,返回的原理通俗点来说,就是位于返回舱的发动机会提供一个反推力令其脱离轨道,之后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之下将会呈现不断加速朝地面的方向降落,而为了能够以安全的速度着陆,在返回舱进入大气层稠密区域的时候就要开始打开减速伞。返回地球的整个过程经过了制动离轨、自由下降、进入大气层、着陆这四大模块。

说到返回舱,就不得不提一下航天器上面的另外两个模块,一个是推进舱,另一个是轨道舱。推进舱也被生动形象地称之为“仪器舱”,里面主要是电源、轨道制动、推进系统等等,同时也是为航天员提供水资源和氧气的地方。轨道舱则是航天员们工作、生活、休息的地方,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是轨道舱更好的描述,里面具备了盥洗室、工作室、休息室、生活厨房等等。

而返回舱,也称之为驾驶舱,不管是升空还是返回地面,航天员都是在返回舱当中。返回舱是最坚实的一个舱,只有位于前段的一个舱门,在舱门关闭之后形成一个密闭结构。在返回地面之时,返回舱会与推进舱进行脱离,脱离之后推进舱会被推入大气层中进行焚毁。而轨道舱则会留下,转变为一颗卫星,或者变成空间站中的某一个特定实验室,总而言之会继续留在太空被使用到退役。

着陆地点和搜寻宇航员

载人飞船的返回地面经常会引起广大群众的关注和讨论,想必不少人已经知道官方宣布,神舟十三本次的着陆地点还是选在东风着陆场。很多人觉得比较诧异,为何本次还是将着陆地点定在东风着陆场呢?

用了个“还”这个词,是因为神舟十二返回的时候,选择的正式东风着陆场。当时就已经引起热议,表示一直以来“神舟系列”航天器都是在四子王旗着陆场,而东风着陆场一直以来都是做为备用选项,说到底就是“补替”的角色,而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东风着陆场连续两次成为“主角”,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虽然说对于着陆地点 *** 各国之间各有不同,但原则上选地必须人烟稀少。相较于国外某些是选择降落到海边,我国更多的还是广袤的陆地,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海域很多有些岛礁可能给降落带来风险,另一方面是我国陆地上有许多近乎无人区可以作为降落的选择。

而东风着陆场不仅人烟稀少,而且地貌多样,既有广阔的沙漠,也有些区域是土地质地偏硬,符合航天器的回收选址的要求。再加上东风着陆场已经有过神舟十二一次成功的搜救记录,能够让我国航天搜救队伍更快更准地搜救成功。

一次成功的载人飞船,不仅仅是发射成功,还得返回地面成功和搜救成功。虽然不管是神舟十二还是十三上面都是装有能够精准定位的北斗导航终端,但依然需要搜救团队进行“人工搜索”。因为,返回舱在进入大气稠密区域之际需要打开减速伞,虽然降落伞的降落范围可以计算,但毕竟只是一个范围之内,而不是一个精准的地点;再加上降落伞还受到降落当天的自然风力影响,误差将近在方圆1千米左右。因而导致返回舱一般会降落在东风着陆场之内,但具体降落在哪里,就需要依靠搜救队伍进行人工搜索。

毫无例外地,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国家都具备了一支力量强大的搜救队伍,尤其是空间建设的国家,由于需要多批次航天员多次往返进行空间站的各种工作,因此对于航天员“出差”回来,则更需要一支强大的搜救队伍能够更快地找到降落点,之一时间对航天员进行抢救工作。

是的,你没有看错,航天员在长达半年的太空生活之后返回地面时需要被抢救。这也是为何你看到航天员着陆之后的采访都是坐在椅子上,因为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无重力太空环境,航天员刚刚回到地球的重力环境当中,双腿的肌肉和骨骼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和承受。虽然空间站的航天员每天都在锻炼,但由于在太空中的新陈代谢变慢,全身的血液总量大概会降低三分之一,在回到地球环境之后,很可能产生眩晕。正是基于航天员在半年的太空环境之后回到地球上,身体骤然产生各种变化而容易导致难以适应,因此搜救队伍在返回舱着陆之后就已经展开争分夺秒的工作。

中国空间站何时能全部建造完成呢?

我国从去年到现在已经多次发动航天员进行太空站的建设工作。那么,中国的空间站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够全部建造完成呢?

根据央视网专题报道,建造空间站预计在2022年能够全面建造完成。根据专家所介绍,中国空间站的建设分为两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分别是2021年的六次,以及在2022年也同样是安排了六次。而之一阶段的飞行计划是完成几乎都是关键性技术,也就是长征五号飞行任务,其中包括“天和核心舱”和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等,已经在去年取得圆满成功。如今已经进入2022年,第二次载人飞船也已经发射成功,并且已经在规划返回地面,由此可以推测我国空间站建设工作十分顺利,按照既定计划在2022年年底完工的应该可以做到,我们将拭目以待。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郝淳表示,空间站的建设,除了问天和梦天的发射任务之外,还需要两艘货运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而这两次载人飞船是每次由3名航天员组成,每一组航天员都是在轨驻留大概六个月的时间。我们国家的空间站计划在2022年年底完成在轨建造。而在轨建造完成之后将会转为应用和发展阶段,我国的空间站设计是在轨寿命大于十年,甚至通过航天员的维修,或者设备载荷的及时更换等方式,还能够进一步提高空间站的在轨寿命。

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中国空间站完成在轨建造之后将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全球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这也进一步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发展取得新的高度和成果,这也标志着我们国家从航天大国成功迈向航天强国。

到时,利用我国之一个搭建成功的空间站,可以规划一大批比较前沿的空间站,覆盖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等各个领域。到时可能通过我们空间运营之后,很可能会产出一大批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美国的空间站使用寿命已经三十年却缝缝补补还在苦苦支撑,而美国除了缝缝补补却没有建设新空间站的行动,这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