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区大力推进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 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
2022-07-12 08:07:53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近日,江门双碳实验室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分别举行了挂牌仪式,正式拉开江门市“侨都博士博士后服务活动周系列活动”序幕。目前,新会区拥有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达31家,数量居全市前列。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指出,要抓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契机推进人才强省建设。今年以来,新会区围绕“一园三中心”建设,以“双碳”目标为牵引,推进江门市委“六大工程”落实落细,制定出台《新会落实“人才倍增”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和《2022年新会区落实“人才倍增”工程工作任务清单》,促进产业链与人才链“双链”深度融合。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从获批科研平台数量,到人才供给基地签约数量,以及引进博士博士后人数等,新会均创新高。接下来,新会区人社局将围绕产业所需、聚焦产教融合、解决急需紧缺等强化人才引进培育,推进博士、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推动“双链”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

筑巢引凤▶▶

打造高层次人才“用武之地”

作为江门市13家新增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之一,江门双碳实验室“卧虎藏龙”,多个研究创新中心即将进驻,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运营。

“目前实验室专家团队有20余名博士,既有科研人才,也有管理人才。其中,科研人员都是在‘双碳’相关领域有着丰富学术研究成果及科研项目经验的专家学者。”杜迪佳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学域研究助理教授,也是江门双碳实验室法人代表。她表示,实验室建设发展首先需要引进人才,江门市、新会区两级党委政府对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帮助。

聚焦产业需求,新会区设立“双碳”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首期500万元),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例如,助推江门双碳实验室建立起以长江学者齐晔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专家徐明教授、碳捕集技术专家李佳副教授等3名专家领衔,20余名博士为骨干的实验室核心团队,加快“双碳”领域专业人才引进和培育。

“在建站过程中,市、区两级人社部门向实验室介绍博士工作站和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指导实验室整理申报材料,协助实验室完成建站流程,并对设立博士工作站一次性给予50万元的建站经费。”揭牌当天,杜迪佳作为代表,领取了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建站补贴支票。

目前,江门双碳实验室加快建设,13个“双碳”产业合作项目扎实开展,深圳航天工业技术研究院柔性电力系统研究中心、ABB双碳技术创新中心、国能集团氢能(低碳)研究中心、美达锦纶新型功能材料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即将进驻,“双碳”产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双碳”产业园建设方向为“一室两园”。“一室”即江门双碳实验室,在政策体系、标准制定、技术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发展、人才引培等方面赋能新会“双碳”产业发展;“两园”即新能源双碳产业园、广海湾清洁能源产业园。

围绕“双碳”产业园建设,新会区大力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引进一批战略产业发展急需的产业工程师。近3年来,“双碳”产业园涉及的“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造纸及纸制品”产业链拥有骨干企业共16家,引进第一至五类高层次人才共63人。

未来,江门双碳实验室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将围绕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聚焦碳资源利用与固碳技术、硅能源与柔性电力系统技术,新型储能技术,双碳政策与系统设计等重点方向开展研究,大力汇聚一批博士、博士后优秀人才,力争打造一流“双碳”研究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聚焦产业▶▶

靶向引进“高精尖缺”人才

走进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通体透明的实验室内,身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正聚精会神地跟进着各项检测工作。

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是目前李锦记集团旗下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于2018年成为广东省博士工作站设站单位。自建站以来,不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申请了专利50余项,获得省部级等科技计划项目4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8个,发表核心技术论文16篇。

通过不断研发创新,李锦记已成为民族品牌的杰出代表之一,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今年,李锦记进一步深入推进博士后科研平台建设,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复备案,与华南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现阶段,基地引进了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姚鸿州博士,由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雷红涛教授和我担任导师。”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食品标准及法规总监、教授孙胜枚说。

“经过开题论证,李锦记(新会)食品有限公司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将围绕产业所需,开展调味品复杂原料中农兽药残留的高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姚鸿州介绍道。

李锦记销售端链接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及地区,因此产品需符合各个国家及地区的食品法规及标准。目前,李锦记新会生产基地拥有获国家认可的CNAS实验室,检验结果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此项认可证明检测中心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已达到国家优秀检测实验室的水平。”孙胜枚表示,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有助于吸引更多高端专业人才,从而推动企业开发更多先进食品安全检测项目,引领行业发展。

“从人才物色到产业发展,市、区两级人社部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相关负责人多次陪同我们前往合作单位、企业,推进各项合作事宜。”孙胜枚说。

产才融合▶▶

做好人才引进培育“大文章”

从产业链出发,靶向引才与自主育才,始终是推动新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围口”。

一方面,新会区人社局聚焦区“一园三中心”建设,聚力构筑人才汇聚“强磁场”——大力实施“产业工程师集聚计划”,深入企业开展调研,摸清全区产业工程师队伍现状,有针对性赴产业发达城市开展产业工程师洽谈会,精准引进一批产业工程师来新会发展。

另一方面,新会区人社局围绕工业立区、制造强区,着力打造人才培育“生态圈”——落实“园区技校”项目,推进“校企双制”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依托新会技师学院与区内多家企业达成技能人才培养协议。同时,创新“三项工程”+“农村电商”+“预制菜”人才培养模式,启动“一镇一业”乡村振兴人才培育计划,结合“三项工程——送技下乡”活动,培训三项工程有关人员近4000人,持续推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走深走实。

值得一提的是,新会区人社局还依托新会技师学院举办了“园区技校·一企一案”研讨会,为“工业振兴”“园区再造”工程创新发展构建人才发展聚集生态的“新会样板”建言献策,指导新会技师学院与区内19个园区、企业共建“园区技校”联合体、园区技能大师工作站、“园区技校”培训点,就近就地为园区和企业培训员工,以点带面解决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技术发展“卡脖子”问题。

接下来,区人社局还将在区委人才办的统一指导下,深入落实人才激励保障措施,助力建设涵养人才的“首善之区”。

紧扣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新会区将持续推进“人才倍增”工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生动局面全面形成。(黄绍侦李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