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全力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 传统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2022-09-30 10:31:55 来源: 山西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作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转型示范区,长治市始终坚持以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全力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奋力打造山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呈现出传统产业全面改造向绿色低碳发展、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向链式发展、优势产业规模扩张向集群发展的新态势,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之路。近年来,长治经济总量持续扩大,质量效益大幅提升,发展动能不断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工作连续5年受到国务院表彰,长治国家高新区3次受到国家4部委通报表扬。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达到231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3001元,综合经济实力稳居全省第二,在中部城市位次大幅前移。

新型产业集聚链式发展优势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长治市以产业链协同发展为目标,着力强链补链延链,大力培育龙头骨干“链主”企业、专精特新“链核”企业,积极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推动新兴产业上规模、延链条、成集群。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90%,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1%,新兴产业成为引领转型发展的“主引擎”。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下的全方位、多层次、各产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绘就出产业体系提质跃升的全新画卷。

光伏产业以潞安太阳能和山西日盛达等企业为龙头,着力打造上游原材料制造、中游光伏产品生产、下游光伏发电应用的全产业链,潞安太阳能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五,山西日盛达开工建设华北地区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去年光伏产业产值突破70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

半导体光电产业以中科潞安和高科华烨等企业为龙头,建成全球首条3000万颗紫外LED芯片生产线,同步引入华微半导体等配套企业,开工建设深紫外LED产业园,初步形成集衬底、外延、芯片、封装、照明、显示于一体的产业链条。2021年产值突破50亿元,LED封装及显示屏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

信创产业引进北京龙芯中科公司,建设信创产业园,以龙芯CPU为核心,同步落地清华同方、神州数码、量子芯云等12家配套企业,初步构建起从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整机制造的产业链。

从总投资31亿元的碳基新材料项目破土动工,到年产3万吨新能源负极材料项目现场的机器轰鸣,今年以来,长治市新型产业项目开工更加密集,动能转换更加顺畅,新动能也正在积蓄。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36.8亿元,增长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7%,增速居全省第1位,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2.89%、拉动工业增速8.09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32.9%、拉动工业增速9.66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坚持从实际出发,长治对标传统产业“发展线”“生存线”,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绿水青山间绘就高质量发展新图景。2021年万元GDP能耗下降率完成3.9%的目标任务,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3.9%。

煤炭产业积极开展5G智慧矿山建设,长治市把物联网、5G等先进技术运用到矿井监测监控、“一通三防”等关键环节,以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矿井智能化开采水平。目前,潞安高河煤矿已基本建成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3座省级试点潞安李村煤矿、晋能王庄煤业、晋能三元煤业正在积极推进。同时,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了煤炭先进产能,目前,长治市已有16座煤矿被确定为省级绿色开采试点矿井,其中10座基本建成,6座正在进行建设,全市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78%。

钢铁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整合重组,着力打造千万吨级绿色精品钢焦基地。大力发展废钢回收加工利用,全年废钢加工产量达到645万吨,拉动工业增长7.65个百分点。焦炭产业“关小上大”迈出坚实步伐,潞宝200万吨建成投产,潞安140万吨、鸿达254万吨等7个大焦化项目投产,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具有国内一流技术的潞光发电2× 660MW超临界低热值煤发电机组,能将中煤、煤泥和煤矸石用于发电,如今,在节能降耗上又有新突破,1至6月份平均供电煤耗降为300.46克/千瓦时,与年初相比累计降低17.12克/千瓦时,减少标煤使用2.71万吨。这些世界级的先进水平,是长治市积极推进电力产业能效提升的缩影。全市境内,4个风电项目共29.9万千瓦、18个光伏发电项目共178万千瓦、2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共4.5万千瓦正在火热建设,山西鼎轮能源30MW飞轮储能、襄垣经开区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等2个新型储能项目也已开工,沁源、长子两个抽水蓄能项目正在加紧推进。

现代煤化工产业以高端多元低碳发展为方向,加快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产业化进程,潞安集团60万吨异构脱蜡和30万吨烯烃分离项目建成投产,拜奥埃森纳公司工业废气生产燃料乙醇投入试生产,为工业尾气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优势再造聚合发展内生动力

长治市坚定把创新发展作为示范区建设的逻辑起点,把一流营商环境作为示范区建设的根本保障,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凝聚全市“一盘棋”工作合力,着力打造了有利于市场主体“生长”的环境和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成为全省唯一一家连续两年营商环境考核被省委评为优秀等次的城市。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以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成立上海大学长治创新中心、潞安全合成洁净润滑材料省级重点实验室等一批产学研创新平台,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实现研发活动全覆盖,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2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22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54家。

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开发区“三制”改革全部到位,“三化”改革持续推进,高新区、长治经开区、潞城开发区试点开展“经开区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赋予开发区1901项市县行政管理权限,全面推行“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改革,一般工业项目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2021年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6%。

打造“三无”“三可”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市县两级行政审批事项网办率达到98.3%,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半个工作日,100个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开展“五减”标准化行动,实现一般性工业项目20个工作日、企业投资核准类项目36.5个工作日、企业投资备案类项目28个工作日、政府投资审批类项目40个工作日完成全流程审批,多维度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全周期、全方位、全身心的服务下,上半年长治全市共完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236个,签约金额812亿元。全市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净增14家,净增数量全省排名第一。同时,有38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户企业被认定为升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截至6月底,全市市场主体较2021年底增长47208户,净增率为18.40%,居全省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