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 群众身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2022-10-08 08:12:51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近期,生态环境部公布今年1—8月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深圳、珠海、惠州等广东7市进入全国前20,广东蓝已成为广东生态环境日益向好的标志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省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聚力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多措施服务高质量发展,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生态环境品质持续向好。

“广东以坚定的决心和扎实的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取得历史性成就。”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尤其是近5年来,空气质量持续领先,2021年全省AQI达标率达94.3%;水环境质量实现重大改善,9个劣Ⅴ类国考断面全部消除。

啃“硬骨头”

聚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由于此前高速发展,广东面临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新旧生态环境问题交织等问题。2012年以来,广东转变发展思路,直面生态环境问题,并于2018年毅然打响污染防治攻坚战。

针对突出的水污染问题,省主要领导分别牵头督办全省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练江污染治理,治水责任层层压实。

面对跨界河问题,省生态环境厅协调建立“流域+区域”跨市治理合作机制,化解流域城市间突出问题,并组织“一市一策一专班”到各地督导帮扶,推动左右岸、上下游、干支流全流域治理。

通过系统治理、挂图作战、“大兵团”作战等治水战法,2020年底,茅洲河、练江水质分别创1992年、2004年以来最好水平,从污染典型变治污典范,此后两河水质继续保持稳定,并带动全省多条污染河流稳定消除劣Ⅴ类水质。

碧水倒映蓝天。与治水一样,广东空气质量亦持续改善,率先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和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

随着臭氧成为空气中首要污染物,广东蓝天保卫战进入以臭氧防控为核心的新阶段。

宏观上,广东强力调整能源、产业、交通运输结构,推动陶瓷等产业“煤改气”。同时,新能源车快速普及,珠三角公交车全面实现电动化等,全省大气污染物排放得到根本性减少。

同时,针对臭氧污染,省生态环境厅坚持科学、精细化治理,创新“监督指导+专家帮扶”机制,组建院士专家团队到各地市指导,从源头精准管控生成臭氧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

另外,全省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超额完成国家考核指标,省生态环境厅与韶关市联合共建韶关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土壤污染防治走在全国前列。

在2020年底,广东高质量完成全部9项生态环境约束性指标和各项攻坚硬任务,污染防治攻坚战国家考核结果获评“优秀”等级。

2021年转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阶段,全省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凸显,大气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连续7年全面达标,水环境质量连续3年稳步提升。

创美好生活

群众身边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0年来,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化解。

污水一直是困扰美丽乡村建设的顽疾,2021年、2022年广东连续两年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列入十件民生实事。

省生态环境厅牵头组建技术队伍,对全省21地市5万多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治理情况现场摸查,同时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到各市跟踪指导,举办装备技术展示会,搭建政企需求对接平台,通过一系列举措,2021年底超额完成农村污水治理民生实事任务,2022年继续推进建设。

治差水,更保好水。从2018年开始,广东铁腕整治1412个水源地环境问题,饮用水源水质连续数年100%达标。并优化调整339个水源保护区,群众的“水缸子”更安全。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广东10年间不断补齐治污设施,省生态环境厅加速推动一批固废、危废处置设施加速建成,同时全省实现疫情医疗废物100%安全无害化处置、医疗废水100%监控到位。同时,提升监测分析能力,建成涵盖大气、水、土壤等全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基础网络。

环境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持续完善的制度。广东高规格成立环委会,“十三五”以来制修订90多件次生态环境地方法规。环评“放管服”、“三线一单”分区管控、执法正面清单管理等改革举措落地见效,持续助力“六稳”“六保”。

10年间,广东绿色发展取得成效,推动碳排放权交易、碳普惠等试点示范走在全国前列,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高水平完成国家下达的碳强度等约束性指标。

环境安全应急能力亦不断提升,广东建立健全跨流域跨部门应急处置联动和核安全监管机制,与生态环境部华南环科所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事件调查处置技术中心等,提升生态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另外,监管执法为生态环境提供兜底保障,2012年来全省广泛开展重点流域、区域交叉执法行动,清理数十万家散乱污企业,逐步构建起的大生态环境格局,守护住群众的品质生活。

一线案例

降低小微企业

危废处置成本

在城市中,危险废物(以下简称“危废”)能否安全处置与市民健康息息相关,但一直以来,危废处置难、处置贵、管理难均是痛点。

“从产废单位运来的危废存放在这里,将以一个季度或半年为限,按计划送往危废处理单位。”在佛山市富钜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仓库,公司经理程里介绍,并且通过电子台账危废处置全过程实现信息可视化。

佛山产废企业超1万家,涵盖29类危废,此前由于产废企业与处置企业信息不对称、相关规范化管理服务供给不足等,危废处置成本一直较高。近年来,当地探索构建危废收集贮存的第三方治理模式“破局”。

“有些中小微企业的产废量不高,导致处废单位不愿意专门来收运。现在第三方收集、贮存单位可一次性收集多类危废,当危废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也有了与处置单位进行议价的能力。”佛山市生态环境局固体废物与辐射安全科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佛山初步构建起危废收集贮存体系,中小微企业危废年处置费用降低。

这只是广东“无废城市”建设的一角。今年4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城市名单,珠三角9市均入选。目前,广东已成立多个省级技术帮扶组,对试点地市开展“一对一”技术帮扶。自2019年以来,省生态环境厅依托国家、省级财政资金,已投入近7000万元,支持开展广东省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南方日报记者张子俊通讯员粤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