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科学城创新再出发 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2022-10-25 08:18:40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建园20多年来,东莞松山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觉融入国家、省、市发展大局,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自2020年作为建设主体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以来,松山湖科学城围绕建设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创新生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国际一流科学城目标阔步向前。

2022年以来,迎来建设攻坚之年的松山湖科学城更是势如破竹,华润万象汇、松山湖未来学校、松山湖科学公园、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重大项目陆续动工或建成投用,为完成到2022年底迅速形成集中度和显示度的阶段性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高地之上起高楼,登高攀新再出发。展望即将到来的11月,松山湖科学城盛事连连:第四届华为开发者大会、第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动、2022松山湖科学会议……多项“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重磅活动陆续来袭,将接续演绎新征程上松山湖高质量发展的精彩故事,凝聚起创新驱动发展的磅礴力量。

创新发展

从先行先试到承担使命

2012年,巍峨山下偏僻的山坳间,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散裂中子源还未显示出全貌,只有少数人真正意识到这一大科学装置蕴藏的能量。10年后,中子源路沿线,中国散裂中子源、南方先进光源研究测试平台、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串珠成链,已经形成全球一流的创新平台矩阵,勾勒出松山湖科学城的清晰轮廓。

坚持科技与山水一色,松山湖创新底色从未褪色。过去十年,松山湖牢牢把握创新这个关键变量,以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创新生态不断积累发展增量,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跻身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20年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成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科学装置是迈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的“入场券”。从2007年落户东莞,到2018年通过国家验收投入运行,再到如今二期项目的加快推进,中国散裂中子源这台“超级显微镜”在源头创新上极大提升了东莞乃至大湾区的创新能级。

作为广东省首批省实验室之一,实验室坚持“基础研究”与“产业转化”两条腿走路,探索形成“前沿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究—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模式,其研究成果先后入选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2020年度中国重大技术进展。

新型研发机构是重要的创新载体。松山湖与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院所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近30家,在引领基础与应用研究、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孵化企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松山湖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09家、国家级孵化器15家,R&D占GDP的比例达15.28%。

由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正在松山湖开展系列月壤物性及综合利用的研究,为我国下一步深空探测乃至载人登月及月球科研站建设提供技术验证;今年建成的散裂中子源大气中子辐照谱仪,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如今,松山湖科学城的每一次重大科技突破,都将直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步。

“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链有源头创新、有技术创新、有成果转化、有企业培育,再加上科技金融的支撑,形成创新格局,让科技能够转化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力量。”东莞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说。

巍峨山下、松山湖畔,随着松山湖科学城“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空间布局加快落地,科学城“四梁八柱”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一流装置、一流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加快集聚……松山湖正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进取之心,承担更大使命任务,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协调发展

从引领带动到协同并进

位于茶山镇的超朗村,通过生态园大道仅用15分钟就可到达松山湖,这个原先在茶山镇经济总量排名中游的村庄,近年来享受到了功能区统筹发展带来的重大项目落户红利。2017年,华为终端的配套企业华朗科技项目落户超朗,一年给村集体带来的租金收益近500万元。

在东莞乃至全省、全国创新发展大局中,松山湖始终被寄予厚望。从优质产业资源引育、优势科研能力支撑,到高品质城市环境打造、高效城市治理能力探索……松山湖始终承担着“火车头”与“试验田”的重要角色。

近年来,松山湖以功能区统筹发展为抓手,在空间规划布局、开展招商引资、提升政务效能、教育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积极发挥引领和推动作用,与功能区九镇实现协同发展,并通过持续提升创新能级,为全市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越来越重要的多元化支撑。

三年成势,五年成章。每一次强化功能区工作的统一部署规划,都有利推动松山湖功能区加快形成强大合力,并进一步开发建设、纵深发展。

近年来,随着松山湖高质量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华为等龙头企业的持续迁入,一大批上下游科技型企业随之而来,为松山湖功能区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如今,松山湖创新研发+各镇生产制造的组合并不鲜见。李群自动化研发重点布局松山湖的同时,制造环节则位于大朗;华勤通讯华南研发中心扎根松山湖,而同一集团旗下的东勤通讯落户东坑,瑞勤通讯则落户塘厦……

通过“研发+生产”的分工互补,松山湖优质产业资源不断为各镇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功能区各镇与松山湖的创新互动更加紧密。截至2021年底,松山湖近30家新型研发机构累计服务东莞企业超过5.5万家,技术合同超34万份,累计孵化企业近1500家,成为带动东莞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火车头”。

从产业外溢到创新融合,从平台赋能到生态输出,十年间,松山湖在城市发展的众多微观领域,已走出了许多创新发展经验,为东莞加快打造科创制造强市,发挥着更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赋能周边镇街的支撑力与服务力。

面向全球科技发展最前沿领域,松山湖科学城正联手中科院等创新顶流,进一步承担起创新引擎作用,为周边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承载。

绿色发展

从绿水青山到“双碳”引领

从燕岭湿地公园的“水下森林”到溪流背坡村的欧式建筑群落,从水平村的漫山荔枝林到巍峨山的8000亩红花油茶林,8平方公里的湖面、6.5平方公里的湿地、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270公里的生态绿道……城野互联,城湖相生,某种意义上,整个松山湖就是一座大公园。

生态兴则文明兴,城市美则生活美。建园以来,松山湖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态定力,守护住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同步加快低碳转型、绿色发展。以松山湖为核心的环境生态圈,吸引了一大批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和创新资源,一座坚持绿色发展的湾区创新之城加速崛起。

过去,人们羡慕苹果、谷歌、微软等西方企业员工能够在花园一般的环境中办公。如今,依托松山湖良好的生态底子,松山湖正在以堪比花园的环境吸引八方“凤凰”,众多创新创业人才实现了在景区中工作的美好愿望。

赵金奎是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的首席科学家。早上6时,迎着晨风朝阳,他便沿湖骑行运动,开启一天的工作生活。赵金奎表示,松山湖环境清净、风景优美,还能参加许多户外活动放松身心。“做科研光靠冥思苦想也不行,参加业余活动也能激发我们的思路,放松之后可以更好地工作。”

国家4A级景区、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十年征途,松山湖逐“绿”而行,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的精彩演绎者。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松山湖将绿色发展篆刻进科技创新的骨子里,推动诸多创新创业者成为绿色发展领域的探索者乃至引领者,许多松山湖企业也开始“掘金”绿色低碳的产业风口。

9月28日,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以推动内河船舶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动力船舶为重点,加强产业链协同,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造船强国、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看到这个消息,已经在松山湖坚守10年的广东逸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潘宗良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出感慨:“如逸动的愿景,用绿色智能科技,赋能人类与水上环境的新连接。”

2012年,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究生的潘宗良,在创业导师李泽湘创立的“3126实验室”里,与3名同学一起动手研发了逸动科技的第一款产品——电动船外机的原型机。如今,电动船外机作为逸动科技丰富水上产品矩阵中的一员,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无论是在杭州西湖还是在澳大利亚珀斯的天鹅湖,人们都可以享受到逸动科技带来的安静、绿色的游船体验。

日拱一卒,必有所成。在众多企业的齐心协力下,近年来,松山湖不仅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和广东省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填补了东莞绿色产业和循环化改造方面的空白,更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开放发展

从拓圈聚才到链接世界

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建园以来,松山湖始终致力于推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开放的胸襟走向世界。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松山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法宝。过去十年,松山湖外资外贸稳质提升,开放平台得到进一步完善,一系列对外开放成果竞相涌现,持续为松山湖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能。

2019年,松山湖电子信息基地被授予“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电子信息)”牌匾,成为该批次广东入选的5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之一。目前,松山湖已集聚以华为终端、华为机器、生益科技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上下游企业1000多家,产值5亿元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全部设立了研发中心。

“十年磨一剑”。十年来,松山湖科技创新蓬勃发展,这背后离不开城市独特的创新创业环境加持,更是松山湖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打破区域壁垒、实现创新要素流通的结果。

特别是2020年底松山湖获批第三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全球化创业方向)以来,松山湖聚焦东莞“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的城市特色,促进境内外高端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加快培育新动能、实现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时至今日,松山湖初步形成了大科学装置、重大科研平台、龙头企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高品质城市配套等高端创新要素加速集聚的良好发展态势,为全球人才打造创新创业创富最优生态。

一直以来,松山湖与港澳台之间人员往来频繁,产业合作基础深厚。过去近十年,松山湖凭借区位地缘优秀、科技创新实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港澳台同胞前来大显身手。推动莞港澳台产业、人才交流合作,也成为了松山湖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使命。

松山湖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优势,着力打造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松山湖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东莞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三大创新创业平台”,着力为外籍、台港澳籍创新创业人士提供优质发展平台。

从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等一批“国字号”牌子,到松山湖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帮助220个台湾项目落地,累计营收超1亿元,再到松山湖双创基地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双创基地(全球化创业方向)……一连串亮眼的成绩,记录着松山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决心与努力。

放眼未来,“开放”仍将是松山湖在新赶考路上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优势。松山湖正以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胸襟,推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速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在东莞开放发展格局中继续扮演战略领头羊。

共享发展

从改善民生到共建共荣

漫步松山湖,满目绿意醉人;走街串巷,处处明亮整洁;200多公里生态绿道,串联起城市滨湖公共空间美景……

过去十年间,松山湖始终将共享发展成果、保障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部分,高质量、高标准、高颜值统筹推进教育、医疗、住房、交通、文体等民生工程。一系列在民生领域的大手笔改革,推动松山湖加速成为近悦远来、宜居宜业宜研宜创的科学家园。

对松山湖而言,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绝非“速度游戏”,而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这在城市配套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松山湖首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东莞松山湖万象汇正式开业;松月文化广场8月初奠基;松山湖科学公园于近期动工……随着科学城大开发、大建设持续推进,松山湖科学城高品质城市配套建设迎来丰收季,推动松山湖成为越来越多高端人才的“诗与远方”。

问需于民,落脚于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是串联松山湖城市发展的主线脉络。尤其在过去十年,松山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民生保障实现显著跃升。

放大到松山湖教育的十年发展轴,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扩军,这是松山湖家长一个共同的感受。十年间,松山湖已建有各类学校(含大学、中小学、幼儿园等)40所,推动着优质资源不断下沉到家门口。

不只是教育领域。近年来,松山湖积极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着力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构建起完整的“一中心多站点”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形成“社区医疗卫生15分钟服务圈”。

住房是民生之要。为满足人才“住有所居”的朴素期待,近年来,松山湖加快统筹多种类型人才住房,打造高层次人才社区,保障人才住房需求。根据《松山湖科学城人才社区建设规划》,松山湖还将推出总建筑规模约70万平方米的人才房,预计2025年内提供近1万套人才住房。

随着松山湖由园到城步伐加快,新的发展形势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完善与一流科学城相匹配的基层治理能力,成为松山湖日益紧迫的现实课题。

就在2022年5月,松山湖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举措,将辖区范围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和生态园4个片区进行区域化管理,开启了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探索,以党建引领托底为建设科学城建起基层治理“连心桥”,加速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目前,松山湖近百名优秀年轻干部已下沉片区一线,片区党委各项工作如火如荼开展中。

奋楫正当时,扬帆再出发。当前,东莞正举全市之力建设松山湖科学城,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牵引,多种维度谱写“科学+城”的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打造适合科学家、适合科技创新、富有生机活力的国际一流科学城。(●撰文:郑国豪陈启亮刘慧茹张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