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门旧街再造文化新地标 彰显斗门开放交融精神气质
2022-07-21 09:07:16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漫步在斗门旧街的石板路上,就像行走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时光赋予了其厚重的文化积淀,昨日的“传说”依然在流传,被人们津津乐道。

今年,随着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工程的展开,饱经风霜的建筑外立面换上新装,斑驳模糊的建筑标识重焕光泽,经过“绣花功夫”微改造,为这条百年街区的新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珠海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这条地处斗门的历史文化街区有厚重的历史积淀,是传承和发展城市历史文化活的载体。

未来,通过讲好旧街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注入商业模式,人们期待在“巧心思”下,斗门旧街焕新颜、迎新生,成为读懂斗门、读懂珠海的“历史文化读本”。

传承▶▶

百年老店的四代接力

乡间,岭南风的骑楼,东西合璧的民居,鳞次栉比的店铺,“非遗”美食店前的叫号声,交杂着,在旧式石板路上和房子间回荡——这个骑楼高低错落有致、风格多样统一的老街区,就是斗门旧街,被称为珠海最美骑楼建筑群。

虽历经百年变迁,但在斗门旧街,不少当年兴盛的店铺传承至今,胜兰号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店的历史超过130年,最初是做陈皮生意,最鼎盛时期创设了杂货、茶楼多个商号,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了。”胜兰号第四代传人陈瑞强说。

一进胜兰号,陈皮独有的清香就扑面而来,满眼翠绿的瓷片在墙壁上蔓延开去,几张看起来古旧的桌椅散落在店中。茶楼布局狭长幽深,前方摆放招牌产品,在里头饮茶食饭,颇具年代感。

新会陈皮和柑普茶是胜兰号的招牌。各个年份的陈皮柑普一字排开,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一罐罐摆放整齐的柑普茶,宛如展品一般,静静地讲述着这家百年茶楼的历史。

在斗门旧街,胜兰号是个独特的存在。民国初期,当时的斗门墟内发生一场大火,除胜兰号外其余店铺全部烧毁。此后,斗门旧街扩宽街道、重建店铺,成就东西方建筑艺术的有机融合,成为岭南建筑史上的一个历史活标本。

如今的胜兰号内,仍保存着清朝同治年间新会名士题写的“胜兰”樟木牌匾、光绪年间的铺契以及解放后广东省人民政府签发的纸契等重要文物,这些都成为斗门乃至珠海城市历史发展的珍贵文字记录。

这些厚重的历史传承,让胜兰号和斗门旧街有着穿透时间的生命力。

身为一名60后,陈瑞强也常常漫步在石板路上,回想一下少年时光。看到年轻人时常在古色古香的招牌下拍照、打卡,这份朝气也感染着他,似乎自己也回到了似曾相识的片段。

“我坚决不离开胜兰,不离开老街。”作为第四代传人的陈瑞强说,未来,他打算“把老古董都搬出来展示,做一个小型博物馆,用家传的配方做小凤饼、凉果,客人到这里可以看古、品古、赏古。”

“有文化传承,就会有生命力。”陈瑞强期待并相信着,未来,百年斗门旧街,也会迎来新生。

文化▶▶

融贯中西的精神载体

“胜兰号的传承,也是斗门商贸文化发展的缩影。”珠海市斗门区党史研究室主任邝建楠表示,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繁盛期内,斗门旧街有商号200多家,喧嚣热闹,一些名店不仅生意兴隆,而且深受港澳影响,商品的流动由外向内,也由内向外,带动商业观念和经验的交互影响。

琉璃窗、青砖瓦房、立柱……这缀满岭南元素、氤氲水乡气息的传统建筑,东西文化的融汇,是斗门旧街文化最引人注目的特色。

因商贸而兴的斗门旧街,在建筑风格和街道设计上,也同样呈现着中西交融的特点。珠海斗门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斗门旧街由外籍传教士、工程师嘉理慰规划设计,形成独具特色的“丁”字形街道和骑楼商铺,后又发展成为“工”字形街区,成为繁盛一时的商业中心。

在旧街的建筑群中,随处可以看到中西合璧的布局、建筑结构以及装饰图样,西方建筑文化的诸多要素融洽地汇入了斗门旧街的本土建筑。

直至今日,旧街遗留建筑的西洋格调、老店铺的特殊风韵、徜徉旧街所能感受到的超越时空的风情,都显示出当年繁盛时期的气派和韵味。去年,斗门旧街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有形文化遗产是形骸,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灵魂。“在斗门旧街骑楼中,有着特殊的彩画与灰塑。”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黎映宇介绍,在旧街,每栋骑楼建筑都有彩画,这些连廊彩画之多和精美形成了斗门古街不同于其他地区骑楼街的最主要特色之一。

这些彩画构图巧妙、精美绝伦,是斗门旧街的文化艺术价值所在;而骑楼建筑的灰塑则融入西方建筑图案和文化元素,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结合体。

“与广州、开平等周边城市骑楼街相比,斗门旧街建筑规模并不算大,但特色鲜明,整条古街连廊连接不断的精美天花彩画。这些彩画构图精巧、中西合璧,并融入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铺面主人的店铺经营文化,彰显斗门开放交融的精神气质。”黎映宇说。

延续▶▶

文旅注入重焕旧街风采

斗门旧街承载着老斗门人的集体乡愁。百年之后,斗门旧街将如何接续它的生命,它将向何处去?

今年以来,在斗门旧街,一场建筑修缮牵引了许多人的目光。饱经风霜的建筑外立面换上新装,斑驳模糊的建筑标识重焕光泽,仿佛将人带回旧日鼎盛时光。

“我们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通过修缮手段恢复原真。目前,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一期)项目已经完工,已修复73栋,正全力推动斗门旧街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修复提升(二期)工程落地,按照初步设计,工程将修复建筑105栋。”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工匠们的修复下,经过“绣花功夫”微改造,斗门旧街的老建筑完成了从“老旧”到“有机更新”,这将为斗门旧街的新生奠定坚实基础。

如何让沉寂的历史文化街区真正“活”起来?

据介绍,珠海市斗门区将未来将坚持讲好旧街故事、做好文化传承、注入商业模式,以斗门旧街为载体,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城市历史和文化。

讲好旧街故事,就是要充分挖掘斗门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斗门旧街的前世今生,为旧街每一个店铺理清脉络、弄清沿革。珠海斗门将培养更多像胜兰号传人这样的代表性人物,引入更多可吃可带可传承的地方名小吃、特色手信,讲好旧街历史、店铺故事。

做好文化传承,就是将斗门旧街按照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护修复利用好历史建筑,弘扬传统文化,整理、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植入斗门的非遗美食、民间手艺、传统文化、历史元素,开发旅游文化产品,打造民宿一条街、非遗一条街、艺术一条街等,擦亮旧街文化品牌。

注入商业模式,就是在修复传统旧街生产生活业态的基础上,参照旧街建筑风格,建成一片与旧街相连的类似风貌建筑群,分类策划打造文化街、小吃街、酒吧街等,将外围的民房改造为民宿,融入文旅服务、非遗展示、民俗体验、住宿休闲等,建设一个“文化+非遗+旅游”的融合发展平台,从而扩大旧街规模、延展旧街功能。(●南方日报记者林郁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