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全面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综述 打造近邻党建“主心骨”
2022-09-13 08:49:19 来源: 福建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城市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战场,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近年来,省委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论述,系统谋划、全力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根据中组部关于城市基层党建系统建设、整体建设的部署要求,省委组织部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有效路径,逐步构建了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凝聚起强大组织力行动力战斗力,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战大考中经受了考验、发挥了作用、彰显了价值。“红色动能”激活了城市发展的澎湃动力,赋能居民更加美好的生活。

赋权扩能,做强街道“动力轴心”

最近,厦门湖里区发布第一批赋权事项清单,将4个区直部门共54项行政处罚权交由街道行使,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步伐又往前迈进了一大步。

湖里区改革折射出近年来我省在破解“小马拉大车”问题上的探索。

作为城市管理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层级,职能弱化、部门条块分割、公共配套不平衡、社区力量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街道。

如何下好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先手棋”,让街道党组织成为联结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坚强“轴心”,成为城市基层党建破题的关键一环?

为此,我省充分发挥福州、厦门和石狮、永安、邵武、福鼎等6个全国示范市引领作用,持续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打出一套明责、赋权、扩能“组合拳”,推动街道从“行政末梢”加速向“治理枢纽”转变。

明责,让街道去抓该抓的事——先后出台《县乡“属地管理”事项责任清单指导目录》《福建省乡镇(街道)权责清单范本》等,明确街道党群工作、平安建设、城市管理、社区建设、民生保障等112项权责清单,并全面清理上级部门与街道签订的各类“责任状”“一票否决”事项306项。

赋权,让街道能抓该抓的事——明确县(市、区)直部门派驻机构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主要负责人参与街道班子成员分工,赋予街道组织协调、人事任免听取意见等权限,探索逐步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及相关经济职能,促进形成“街道吹哨、部门报到”的工作局面。

扩能,让街道抓好该抓的事——全省201个街道一般都设置了基层党建办公室等5个内设机构;每个街道一般设置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3个事业单位,实现机构精干和扁平高效。

延伸触角,打造近邻党建“主心骨”

如今,走进我省的各个小区,不少楼栋的显眼位置都亮出了党员楼栋长的姓名和联系方式。“有困难找组织、有需要找党员”已逐渐成为居民群众的共识。(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居民是城市的主体,居民小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基本单元。然而长期以来,城市小区存在着“门对门,陌生人”的现象。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近邻党建,全面推行“支部建在小区上”,推动党组织“触角”延伸至城市居民小区、街巷、楼栋。

目前,全省已建立小区党支部1.02万个,基本实现应建尽建。社区、小区党组织牵头摸排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县(区)、街道统筹调配驻区单位资源力量,建立《居民问题清单》、驻区单位与社区党组织《共建清单》《供需项目清单》等“三个清单”,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与单位资源,及时解决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小矛盾不出楼栋,大矛盾不出社区。”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引领带动,破除邻里隔阂、壁垒,不仅小区居民有了“主心骨”,近邻党建也有了“硬核”。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省范围内由小区党支部牵头解决群众上楼难、停车难等问题达6.5万多起,在解决好群众身边小事中推动实现“邻里一家亲”。

在永春县,4000多名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在职党员有一个特殊的“回家日”——每月最后一个周日,通过闹钟式“唤醒”,他们将到居住社区或常住小区报到,通过居民下单、支部派单、党员接单方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这也是我省同时推行在职党员报到双向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省实行派出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小区党组织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考核激励、双向评价干部等机制,破解在职党员报到身到心未到的问题。全省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到居住社区、小区报到,参与疫情防控、敬老扶幼等各类服务61.8万多人次,他们成为活跃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重要力量。

人到哪儿,保障就跟进到哪儿。为确保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各地普遍建立健全与岗位等级、绩效考核相衔接的社区工作者薪酬体系,加强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不断壮大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骨干力量;按照“15分钟服务圈”要求,统筹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2900多个、小区党群服务站点4696个,积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服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除了组织下沉、力量下沉,我省还推动小区党支部与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按照法定程序推动党支部书记选举为业委会主任,引导小区将党建工作要求写入业委会章程,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一做法有利于切实将党的基层治理目标转化为居民自治行动。

互联互动,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曾因积压问题多、上访户多而“闻名”的厦门嘉福社区,如今面貌焕然一新。这得益于社区与辖区内的28家国有企业、非公企业成立了党建联盟,靠社区解决不了的问题现在迎刃而解了。

这是我省城市基层治理中的一个微观。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把城市辖区内关系互不隶属、层次高低不同、领域多元多样的单位连接起来,重塑组织与组织的“近邻”关系,社区治理从“独角戏”走向了“大合唱”。

目前,全省已建立“大工委”“大党委”1700多个,有兼职委员7000多名,不少驻区单位、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都成了联席会议的成员单位,条块力量不断向社区、小区集聚:福州晋安区紫阳社区与6家市、区属机关事业党组织和15家银企党组织搭建起常态化协作机制;漳州芗城区西桥街道建立古城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与9个社区、20多个市区单位定期会商区域内社会治理事务;莆田涵江区组建3个商圈党建联盟,吸引68家单位党组织参与治理服务;平潭综合实验区整合街道、社区、机关、非公企业等资源,成立26个城市党建联盟,推动台湾营造师、台湾社工融入,激发城市治理活力……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实现了服务精准对接、治理精准落地。

一边凝聚组织力量,另一边也要盘活居民身边的存量资源。

全省各地社区基层党组织因地制宜,组建邻里警察、邻里律师、邻里医生服务队等,开展组团式、项目式、订单式服务活动5.8万多次,通过“我事我办”“他事我帮”,为群众提供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如今,八闽城市的各个角落,逐步形成了党组织统一领导、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机制,党在城市基层的组织基础不断夯实,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社会治理蓝图在全省各地徐徐展开。“”(本报记者 郑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