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庆高新区向新能源产业高地迈进 促进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相融、协同发展
2022-10-13 08:42:54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小鹏汽车今年1月至8月累计交付汽车超过9万台,相比2021年同期接近翻番;宁德时代肇庆项目仅用14个月就实现量产;上半年肇庆高新区新能源汽车产值增长98.73%……2017年,小鹏汽车选择落户肇庆高新区,经过5年发展,该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

面向“十四五”,广东提出重点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明确把肇庆列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主体城市、配套城市。作为肇庆发展新能源汽车主战场的肇庆高新区提出规划建设大旺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城,制定“万亩千亿”总体目标,“组织线、规划线、土地线、融资工程线、招商线”同步推进,推动新能源整车和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产值2025年实现1000亿元,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全国动力电池主要生产基地。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契机,肇庆高新区完善产业链和供应链,加强传统制造业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能力,促进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相融、协同发展;构建“源网荷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建设全国“双碳”示范区,推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奋斗岁月

新能源汽车产业爆发式增长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产业是肇庆近年来发展最耀眼的产业,那么肇庆高新区必定是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最亮的那颗星。

在2021年肇庆新能源汽车460亿元产值中,肇庆高新区占到310亿元。更为重要的是,肇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两大链主企业——小鹏汽车和宁德时代,均选择落户肇庆高新区。

2017年,肇庆市提出将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作为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之一重点发展。经过7次登门洽谈,小鹏汽车当年选择落户肇庆高新区,助力肇庆实现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零的突破”。

历时15个月建成厂房;“肇庆造”小鹏P7实现量产;创下“造车新势力”单车型最快万辆下线纪录;月交付量突破万辆……面对不断增长的订单需求,2021年8月,小鹏汽车二期在肇庆高新区当天签约、当天动工、当月见效,新增投产G3i、P5车型。

继夺得2021年造车新势力销量冠军后,小鹏汽车今年1—8月累计交付超过9万台,相比2021年同期接近翻番。

紧随小鹏汽车而来的宁德时代也刷新了肇庆速度,自2021年3月28日开工后,项目仅用1个月就完成近2万根桩基施工,6个月完成50万平方米厂房封顶,8个月首批设备进场安装,10个月首批电池PACK样品下线,14个月实现投产。

按照规划,宁德时代肇庆项目将构建从电芯制造到电池系统组装的全流程产业链,首期规划建设设计产能25GWh,投资120亿元。

双龙头带动下,肇庆高新区产业号召力、影响力显著增强。常州巨石新能源、合林立业动力电池、安道拓汽车座椅、天铭新能源等多个新能源强链型、补链型项目落户高新区,初步形成了覆盖整车和电池、电机、电线等关键零部件的产业生态链,汽车零部件集聚发展趋势愈发明显。

一批存量企业紧紧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向顺势转型升级——宏旺金属公司新投资建设硅钢和高效电机生产线;百汇达新材料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新能源乘用车电池盖供应商;合普动力掌握了高效电动汽车电机、控制器、减速器等核心技术,成为小鹏主要车型的电机供应商。

成功构建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给肇庆高新区带来的,不只是丰富的新能源汽车、储能电池等绿色产品供给,还有生产方式的转变。

过去一年,肇庆高新区以宁德时代储能项目为契机,顺应新一轮信息产业发展带来的“制造业+互联网”潮流,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向清洁生产、智能化转型升级。

国能肇庆电厂是园区集中供气企业,广东山鹰、焕发生物等链主企业纷纷围绕国能肇庆电厂增资扩产,同时吸引了达利食品、鲜活果汁、创康食品等下游企业布局。除供汽合作外,广东山鹰还将造纸后的固废交由国能肇庆电厂耦合发电处置,确保生产产生的污泥不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

除围绕蒸汽供应链打造的产业生态链外,肇庆通过围绕重点发展产业构建多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小鹏汽车、宝龙汽车、动力金属、宁德时代构成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产业链;威士海、巨大、爱龙威等企业密切联系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亚洲铝厂、新中亚、艺华、宏旺围绕金属材料打造产业闭环;中导、硅芯等企业发力电子信息产业循环经济;大华农、焕发生物、海王药业构建生物医药制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通过循环化改造,肇庆高新区内的600多家企业产业协作程度日益加深,循环经济产业链关联度达75%。

如今,肇庆高新区已超200家企业建立碳账户。各大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碳账户等级及得分,给予企业不同的授信额度和利率,将市场主体减排降碳的社会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

8月19日,广东省能源局将肇庆高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列为广东省示范项目。该区积极打造完善“园区智慧能源管理与碳排放管理”平台。经过1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平台陆续开发了负荷聚合调控、碳排管理、能耗管理、安全诊断、降费管理等多项功能,并实现了实时数据自动搜集分析,为全区统筹开展源网荷储一体化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自平台运行以来,已接入181家企业,占全区规上企业比例超过70%,具备成熟的数字化能源和碳排管理能力。

上述平台还能智能聚合调配企业潜在可调节负荷,有效应对电力供需缺口。如今,仅接入平台的前50家电力大用户聚合的可调节负荷就足以应对占全区最大负荷约8%的电力缺口。预计到2025年,高新区负荷调节能力将达到全区最大负荷的30%。

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在肇庆高新区集聚发展,既是该区坚持延链补链强链的结果,也和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息息相关。

作为肇庆数字化产业招商落地的试点区,肇庆高新区依托打造政商服务平台,构建起从项目入园、企业开办,到项目审批、项目在建,再到项目投产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闭环。

企业填交入园申报材料后,肇庆高新区多个审批部门可线上同时操作,实时进行查阅、审批、加盖电子印章等流程,改变过去纸质审批材料在各部门流转的局面,实现从传统“串联审批”到“并联审批”转变。

针对企业面临纾困惠企政策“找不到、读不懂、报不上”等难题,肇庆高新区在全省率先打造惠企政策匹配器,实现政策智能匹配、千企千面。

6月11日,肇庆市出台稳经济政策“133条”。第二天,肇庆高新区将其中与企业相关的13条政策拆分成各项指标,向全区741家企业精准推送。

在惠企政策匹配器基础上,肇庆高新区搭建起免申即享服务平台,两者配合构建起“政策一网汇集、数据实时更新、企业一键匹配、清单精准推送、奖补免申即享”的链条政策服务体系,实现惠企利民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

截至目前,惠企政策匹配器精准推送政策奖补申报消息近40万次,为企业减少用工成本近100万元,节省申报时间近4000天;免申即享服务已为超200家企业和近2000位人才发放政策奖补资金超2000万元,预计发放扶持资金超7500万元。

线下,肇庆高新区在全市首创首席服务官制度,打破部门职能界限,为产业项目配备首席服务官,采取“一企一策”量身定制的服务方式,对项目从落地到投产各环节实施全流程精准化服务,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今年上半年,肇庆高新区GDP增长4.1%,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1.2%,两者增速自2020年以来一直位居全市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220.07亿元、增长98.73%。

赓续奋斗

力争2025年新能源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

《肇庆高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肇庆高新区要建设成为创新引领、制造为本、国内一流的国家级高新区,打造全国新能源产业重要基地,争当粤港澳大湾区先进产业集聚新高地和肇庆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

到2025年,肇庆高新区GDP要达到500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动力电池及智慧能源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初具规模;到2035年,GDP达到1500亿规模,跻身国家级高新区中上游行列。

第二产业将贡献其中的主要增量。肇庆高新区将稳固和优化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家居建材、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以现代商贸物流、科技金融、智慧绿色能源、先进材料为特色的“4+4”产业格局,围绕“链主”打造产业集群。

到2025年,肇庆高新区力争新能源产业产值达1200亿元,并分别培育形成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为核心的1000亿新能源产业集群、家居建材500亿产业集群、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两个100亿产业集群,拥有6家产值超100亿元制造企业。

其中,针对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肇庆高新区将以小鹏汽车、宁德时代为龙头,立足大湾区产业规模和配套优势,着力引育新能源汽车整车龙头企业和零部件骨干企业,加快推动“整车规模化、重要零部件本地化、服务多样化”,构建“整车企业引领,零部件企业配套”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广佛肇整车、肇庆汽配、肇庆服务”产业合作格局。

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肇庆高新区将通过投资、引资、扩资等多种方式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有针对性打通堵点、补齐短板,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重点支持和鼓励小鹏汽车的底盘、车身车架材料配套与动力金属、亚洲铝业、宏旺金属、奥丰精密等骨干企业协同发展。

同时,该区将利用小鹏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和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及储能领域的技术优势、市场需求和品牌效应,建设“汽车+新能源”双链主产业链,向上延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电池组件系统产业,向下拓展智慧用能、集中供热供冷、压缩空气供应、光伏发电、储能电站、充电桩及电力用户智能用电管理等综合能源服务项目。

在跨区域产业协作上,肇庆高新区将以打造“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的龙头”为目标,发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优势,加强与肇庆新区、四会市等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重要节点区域合作,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生产及部分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环节,共同打造西江先进制造业走廊。(●南方日报记者刘亮 通讯员方斌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