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全国百强县”产业发展注入“强心剂” 构建“一带一圈一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2022-10-11 09:12:39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近日,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博罗县人民政府签署项目合作备忘录,将在博罗县罗阳街道投资建设大金空调华南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17.5亿元,预计达产后年营业额达70亿元。这一重磅消息的到来,无疑为作为“全国百强县”的博罗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近十年,博罗县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实施深度融深融湾行动,构建“一带一圈一区”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连破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大关,县域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

面对新的区域竞合格局,博罗坚持“产业强县”“项目为王”,凭借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园区和项目建设态势,加快构建一个更具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博罗加快推动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公共服务提标扩面、环境基础提级扩能、市政设施提档升级,在每一个细节处诠释着发展的魅力。

奋斗岁月

今年已引进30宗项目总投资超200亿元

成立于1924年的大金集团,是一家集空调、冷媒、压缩机的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为一体的世界知名企业,连续多年入选全球最具价值品牌500强企业。

这一世界级企业的落子,在博罗项目建设的热潮中激起了不小的“浪花”。据悉,大金空调华南基地项目由大金(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投资17.5亿元,将建设VRV家用空调、变频器P板生产基地和华南地区销售中心、物流中心,最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该项目占地约330亩,拟于2023年2月正式动工建设,2024年8月投产,预计达产后年营业额达70亿元。

对于这一项目,博罗颇为看重。“这是我县开展营商环境综合提升年的重大成果,是主动融入大湾区、扩大开放的重大成果,是坚持项目为王、产业为王发展理念的重大成果。”博罗县委书记谢远区说。为了推动项目尽快启动建设,博罗县已成立项目工作专班,迅速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服务等工作,确保项目早动工、早竣工、早投产。

9月的好消息并不止于此。9月7日,广东万宏同创工业科技园(下称“万宏同创科技园”)动工仪式在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园洲片区举行,这也意味着,江丰集团华南区域总部同步落户博罗县。

在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每一个新项目的到来,都是一次令人提气的“加法”。根据规划,万宏同创科技园总投资14亿元,占地约150亩,建成后将集聚半导体和平板显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打造泛半导体产业集群。

这是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园洲片区招商势头良好的缩影。园洲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该片区已有19宗项目落户,总投资85亿元,年产值达200亿元,其中富士精工科技1号厂房已投产,乐美科技、鸿磬电子、商德科技等3宗项目将于年内投产,项目建设实现开工一年内即投产。

事实上,作为博罗举全县之力打造的千亿级园区,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在项目引进方面有着显著的“先天优势”——博罗县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该产业园今年已引进30宗项目,计划总投资额约206亿元,建成达产后年产值约273亿元,年创税约10.3亿元。

五大行动打造营商福地

产业项目是一个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近年来,博罗坚持“项目为王”的思路,引进了一批链主型项目,成为驱动博罗快速发展的新动能。在多重压力的背景下,博罗经济依然走出了一条逆势而上的漂亮曲线——在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后,2021年突破700亿元,经济总量连年跳上新台阶。

把时间的维度拉长到十年,博罗经济增长的“向上”态势更为明显。近十年,博罗县地区生产总值连破400亿元、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4个“百亿”大关,经济发展实现“量”和“质”的稳步提升。

经济增长“稳”的背后,是动力变革的“进”。这些年来,博罗工业持续强劲发力,增量源源不断。今年8月,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全国百强县”榜单中,博罗县再度上榜,排名更比2021年提升了8位。

工业的持续兴盛是博罗县域经济最为浓重的底色。当前,在博罗的经济运行架构中,工业投资正在显现出更强大的拉动力。统计显示,今年1—7月,博罗县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0.4%,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120.5%,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个百分点。与之相应,基础设施投资也实现稳步回升——1—7月,博罗县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9%,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个百分点。

工业项目进驻,看中的是市场和成本。项目谈下来了,关键要能落地,落地后要能动工,动工后要尽快投产。因此,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是否良好,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博罗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制定出台择商选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容缺受理、信用快审机制,积极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明显。

今年,博罗打响了一场新的营商环境“升级战”。

“区域发展的比拼,归根结底是营商环境的比拼。只有真刀真枪上、大刀阔斧改,打造一块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才能在区域竞争中下好先手棋、跑出加速度、赢得主动权。”在今年2月召开的“营商环境综合提升年”动员部署会上,谢远区如是说。

这场“升级战”,通过开展“数字赋能”政务服务提质行动、行政审批提速提效行动、“惠企助企”拓展行动、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行动和营商环境执纪监督行动五大行动,辅以20条细化措施,目的是打造“成本更低、办事更快、服务更优”的营商福地。目前,博罗已在全市率先建成“无证明城市”,1693个证明事项被取消。

5年增加近6万个中小学学位

对于企业而言,一个地区的交通、医疗、教育等配套,同样是持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博罗县城往惠州主城区方向,一座主线长1.082公里的跨江大桥正在加快架设——这是北接博中路、南接江南大道的博中东江大桥,设双向六车道,建成后将成为博罗县城和惠州主城区联系的重要干道。不仅如此,2020年以来,博罗县城范围内的北环一路、工业大道、建设北路、桃园北路、矮岗中路等众多“断头路”相继打通。全长约2.7公里的滨江西路建成后,也将进一步优化县城旧城区交通环境,拉大县城城市骨架。

县城交通的变化,是博罗十年交通格局跨越式发展的缩影。2021年12月10日,赣深高铁正式通车,让博罗跨入“高铁时代”。从博罗乘高铁出发,到达深圳市区则仅需50分钟,一举提升了博罗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通达程度。

这十年来,博罗的民生事业有着特别的温度。每年占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的民生支出,支撑着博罗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近五年来,博罗县投入超过140亿元,新建学校15所、改扩建32所,增加中小学学位近6万个。仅2021年,博罗就有罗阳三中、石湾二小等5所学校建成投用,新增11790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今年9月,五矿学校、罗阳八小正式开学迎新,博罗义务教育学位再增3180个。

在医疗卫生领域,近年来,博罗县第二人民医院、博罗县第三人民医院、博罗县人民医院新院、博罗县中医医院新院等相继启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深入推进,县域医疗整体效能大幅优化,群众看病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逐步提升。

在博罗,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持续发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优化营商环境的行动从未停歇。锚定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的目标,博罗正乘势而上,全面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奋力建设“县强、民富、景美、人和”的现代魅力强县。

奋进者说

“乡村振兴了,生活在农村倍感骄傲”

看着村里越来越旺的人气,博罗县福田镇徐田村妇女主任冯燕清总是不由得感到骄傲,“以前晚上和周末我们都想去城里逛街,现在是城里人争着来我们村里”。

这是冯燕清嫁到徐田村的第25个年头。她曾经见过这个罗浮山下小山村的“不体面”:道路狭窄,房屋错落,一场风雨过后,混杂着垃圾的污水四处横流,撕开了平日里尚算得体的“遮羞布”。

事实上,徐田村的自然资源禀赋十分优渥。这座背靠罗浮山的村庄,有大片绿竹林环绕,一条小河穿村而过,为周围的水田供给着源源不绝的灌溉水源。秋日里,山风徐徐而来,更为它增添了一股清幽淡雅的气息。往更久远的历史追溯,徐田村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村。村内古建筑布局严谨、气势恢宏,一砖一瓦均显示出岭南古村文化底蕴之深厚。

近年,紧抓“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这一发展契机,这个古村正在蝶变。

记者了解到,徐田古村落修缮项目被列入“环罗浮山”乡村振兴示范带福田段的建设规划中,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深挖徐田古村文化和红色文化。根据规划,福田段还将引进文创团队,开展古村落文化、客家文化、罗浮山文化的展示、推广和体验方面的文化经营,打造文创部落群,引入多元素产业进驻。

而今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徐田村面貌已焕然一新。徐田古村落周边升级改造正加快进行,完成了长达4.3公里的村道改扩建、硬底化和铺设沥青,并打通了村里的“断头路”,依徐田河建设的水上栈道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示范带项目的建设,离不开徐田村村民的支持。过去,徐田小学校门外道路狭窄,部分区域视线受阻,不仅给村民出行造成影响,更是对学生出行安全带来隐患。在规划中,这条道路宽度从原来的3.5米拓宽为8米。

在听说了示范带的建设规划后,家住徐田小学旁的村民曾仕珍坐不住了。她家门前的道路并不在道路拓展的范围内,但在校门重新规划后,她家的院墙仍会在一定程度上遮挡交通视线。为了支持示范带建设,给孩子们营造更安全的交通环境,曾仕珍和家人商量后,主动前往徐田村委会,表示愿意将自家的围墙往后退,让出院子的一些位置。

“路面拓宽之后视野更开阔,小朋友上下学也更安全了。”在曾仕珍看来,这样的让步是理所当然的。

村民们的无私奉献精神,让作为村干部的冯燕清感慨万分。“这一年多以来,村里路宽了,房子外立面换上了岭南特色新装,人气也更旺了,”冯燕清笑着说,“乡村振兴了,我们生活在农村里也倍感骄傲。”(●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