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农技服务“轻骑兵”助力乡村振兴 建设“6+N”农技服务示范镇
2022-07-21 08:38:37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正值农作物抢收、抢种的“双抢”关键期。炎炎烈日下,在惠州横沥大岭村一处复耕地,高级农艺师李雄兵手把手向当地种植大户讲授黄豆机械化种植要点,并就农机操作、撂荒地复耕复种等技术进行指导。

这是惠州农技服务“轻骑兵”助力乡村振兴的缩影,李雄兵就是这支强有力的“骑兵”队伍其中一员。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促农增收。这背后,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支撑,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参与和带动密不可分。近年来,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引进推广一批良种、良法、良机,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种植、因地制宜探索复耕复种,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支强大的“骑兵”。

科技赋能

首次推广大豆机械化种植

“哒哒哒……”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驾驶员熟练地操作拖拉机匀速前进,很快就完成了一大片农田的大豆播种任务。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台拖拉机既有翻耕功能,还有播种装置。工作过程中,翻耕刀先将耕土翻起,而大豆则通过尖尖的“播种嘴”被均匀地插入土中,播种过程巧妙且高效。

7月20日,惠州开展撂荒地黄豆机械化种植培训演示会召开,吸引了许多种植大户前来观看学习。

记者了解到,眼前的这片约180亩的平整农田,属于横沥镇大岭村鹅塘洲村小组。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处荒草丛生的撂荒地。

横沥镇农办主任翟素斌介绍,这片耕地此前分散在近40户村民手里,连续撂荒了近20年,今年4月,镇里整合资源组建了一家农资公司,在与村民充分沟通协调后,将撂荒土地按照每亩每年800元整体流转,又经过除杂、平整、翻耕等垦造过程,终于恢复成为可供种植的耕地条件。不过,在选择种什么作物时,大家却犯了难。

“最好就是种植大豆。”在对当地耕种环境进行考察后,惠州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农作物技术推广部部长祝升直给出了建议,“大豆生长期比较短,这样如果来得及,下半年还可以多种一茬玉米,加上这里缺乏水源,种植耐旱性较强的大豆最为适宜。”

祝升直还帮镇里算了一笔账,按照大豆亩产350—400斤、市场价4—5元/斤计算,每亩产值最高可达2000元,“这片180亩的规模流转撂荒地,仅一个季度就能有36万元左右的产值。”祝升直说。

农时一天不耽误,农田一亩不撂荒。祝升直的建议得到了横沥镇的支持,并将这片耕地列为撂荒地复耕复种示范基地,组织开展了此次示范种植培训会。

事实上,这次通过机械化种植大豆的方式是惠州的首次尝试。据了解,惠州全市黄豆年均种植面积在2万亩以上,但由于土壤黏性高、地形过于复杂,黄豆生产机械化程度较低,多为散户采用人工种植,生产效率较低,难以形成规模化效益。不过,与水稻相比,黄豆具有较强的耐旱性,十分适合在水利条件较差的撂荒地种植。

如今,示范基地通过选种优良品种,并按照华南地区黄豆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配合机械化垦造、耕整、起垄、播种、植保等手段,将大幅提高黄豆的生产效率,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量的目的。

“通过推广撂荒地黄豆机械化种植技术,为提高全市撂荒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作出示范。”服务中心主任刘航宏表示,将以这次培训演示会为契机,推动全市现代科技应用于撂荒地复耕复种,提高种植效益,促进撂荒地复耕复种长效化。

因地制宜

推动撂荒地实现科学复耕

在惠城横沥大岭村建立撂荒地机械化种植大豆示范基地,是惠州因地制宜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的一个缩影。

当前,推进撂荒耕地复耕复种,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今年以来,惠州市出台了《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方案》,要求全市各地按照分片区包干、网格化管理,复耕一片核销一片,多措并举推动撂荒耕地的复垦复耕。

为进一步提高复耕种粮积极性,惠州还积极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并针对5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每亩奖补100元,各县(区)也出台复耕补贴工作方案,通过补贴政策,减轻复耕负担,提高复耕种粮积极性,促进撂荒耕地复耕。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基层农业部门和农业生产者也有困惑。对于他们来说,种什么、如何种,不同的地形和土质该种什么作物,怎么种植更高效、更赚钱更为关键。

对此,作为农业技术指导和推广部门,今年以来,服务中心通过强化技术指导和精准施策,因地制宜提出种植技术方案,不断提高撂荒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实地“把脉”,才能开出好“药方”。为掌握全市耕地撂荒现状,分析撂荒地成因、现有水利设施、可耕作性等情况,服务中心组织技术力量深入各县(区)走访调研,检测撂荒地土壤地力指标,研究提出土壤改良、品种选择、作物栽培管理等复耕复种技术意见,并依据撂荒地土质、水源等情况提出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实现“一村一策”。

比如,在惠城汝湖、惠阳沙田,该中心建立了450多亩撂荒地复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试验示范点,示范推广绿植粉碎还田、土壤调理、地力培肥等技术。

与此同时,服务中心还充分发挥熟悉农情和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引进具备复耕技术条件和相应实力的农业企业,与镇政府或村集体合作,连片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

比如,在惠东县铁涌镇,为了带动该镇1000多亩盐碱地改良复耕,引进广东登骥功能农业高科技有限公司,促成与铁涌镇政府合作,通过土地流转建设200多亩的盐碱地改良复耕试验示范基地,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后,在珠三角率先试种海水稻和功能稻;同时,在销售端,服务中心还协调和发动民营企业,与农业生产企业开展“订单式”合作,对撂荒地复耕种植水稻提前认购认种,联合定制打造民营企业专属大米礼品,打通从生产到销售的通道。

此外,在关键耕种时节,服务中心还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能力素质,并建立了农技信息发布平台和农事服务微信群,在线指导撂荒地复耕复种,让农技服务直达田间地头。

刘航宏表示,服务中心将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立足实际,精准施策,确保现有耕地应种尽种,将撂荒地变成“致富田”。

推动三产融合

建设“6+N”农技服务示范镇

事实上,作为“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服务农村基层、农业生产前线的一支“骑兵”。

如何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用农业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今年,服务中心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农技服务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进一步帮助农业大镇,发展壮大镇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推动实现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根据实施方案,服务中心将与惠州农业专业大镇建立密切服务关系,摸清示范镇农业基础、资源禀赋、产业现状、耕地质量等基本情况,帮助和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厘清发展思路,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加快先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具体来说,将推动实施“6+N”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综合服务模式。其中,“6”指的是示范镇建设必选内容:形成一篇产业调研报告、绘制一张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地图、培育壮大一家农业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一个良种良法示范基地、指导复耕复种一片撂荒地、培育一支乡土人才队伍;“N”指的是各牵头部室针对示范镇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的“自选动作”,包括推广农作物优新品种、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等。

“立足专业技术优势,打造农技服务乡村振兴的惠州样本。”刘航宏表示,通过农技服务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发挥乡镇平台和支点作用,推进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做大做强现有产业,挖掘新的优势产业,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服务保障。(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通讯员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