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打造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为中华文化焕发勃勃生机
2022-08-03 08:02:39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在香港西九文化区的西端海旁,矗立着楼高七层、占地约1.3万平方米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设有9个展览厅,举办常设专题展览及特别展览,刚在不久前正式向公众开放,为荟萃东西文化的香港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现场涌动的人潮中,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内展出的珍贵文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914件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借出的文物,以轮换方式展示,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66件,属“国宝”级别的占借展品总数的18%。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的开幕是西九文化区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对香港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具有重大意义。事实上,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文化交流步伐也越发紧密。“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文化”也因此成为香港未来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东方之珠,紫荆盛放;狮子山下,百舸远航。从香港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统保育到活化历史建筑如中环街市和大馆的“保育中环”,再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香港这座现代化城市中不断焕发生机。

探索多元融合

内地与香港共续非遗传统

在香港荃湾的闹市中,保留原有客家围村建筑特色的三栋屋博物馆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静静等候游客的到访。

三栋屋是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客家围村,于1981年列为法定古迹,1987年重修成三栋屋博物馆后,正式开放予市民参观。2020年底,位于三栋屋博物馆的香港非遗中心展开大型展览更新工作,全新展览系列“循声觅道——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更多艺术和多媒体元素,以崭新、创意的方式重新演绎本地传统文化。

花牌、狮头、木雕等各种非遗项目于展厅内陈列——而它们仅是香港非遗的一个侧影。实际上,目前香港已有480个非遗项目。

而非遗普查、编制非遗清单和代表作名录、成立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是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陆续推出的多项保育措施。

特区政府也鼓励和支持市民主动参与设计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活动,更深入认识和推广香港非遗项目。2019年,香港非遗办事处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其中的“社区主导项目”开放予具非遗经验的社会人士和团体申请,策划出具有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的非遗相关计划,再由特区政府选出优秀项目拨款资助。

一个个有力数据可直观展现项目推行的效力。目前,香港非遗办事处已收到逾300个申请,而获资助的计划更超过90项,范围包括研究出版、教育推广、传承课程。而由获资助计划推出的公众及教育活动已吸引逾2万人次参与。

中华非遗的“根与魂”情动香江,亦是香港与内地“同根、同源、同心”的具体体现。为中华文化焕发勃勃生机,内地与香港持续共续非遗传统,香港非遗办事处亦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推广活动。自2011年起,香港举行了多届“根与魂”非遗展演系列活动,让巿民认识不同省市的非遗项目。

香港非遗办事处总监萧宝仪说,在2018和2019年的“佛山秋色巡游”活动中,分别推荐了香港西贡坑口区传统客家麒麟协会和香港长洲永佳体育会的海陆丰麒麟队参与。

最近一次“根与魂”活动在去年6—7月举办,通过在线展览、专题讲座和传承人在线授课等互动体验,介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遗,加强内地与香港在非遗保护领域的交流合作。

传递城市名片

保育让旧建筑焕发新生命

香港致力营造多元的文化创意空间,并通过活化的历史和古旧建筑作为独特的文化载体,让文创气息可以渗透各区,营造文创氛围,让市民有更多机会接触文化艺术与创意。香港特区政府于2009年宣布的“保育中环”的其中两大项目——中环街市和大馆,便是很好的例子。

在香港中环闹市间,被列为“三级历史建筑”的中环街市掩映在林立的写字楼之中。中环街市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其历史可以追溯至1842年。今日,中环街市已成功活化,注入“新生命”,成为公众的休闲好去处。同样屹立于中环商业核心区的大馆,经过十年的严谨活化工程,2018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张保育和推广文化艺术的生动名片。

香港赛马会会员、市场策略及品牌事务执行总监甄康民介绍,大馆—古迹及艺术馆是香港特区政府与香港赛马会合作推行的“中区警署建筑群保育活化计划”的成果。

“马会承担大馆内三个法定古迹共16幢超百年历史的建筑物,以及户外空间的保育、活化工作,同时加入新元素,包括兴建两幢新建筑物,以符合社区对活化再用的需求。”甄康民称,大馆以非营利模式营运,引入不同食肆及商户之余,更不时举办各种历史、艺术文化活动,“通过大馆,让香港作为国际商业城市之外,同时创造丰富文化,让市民享受、体验和参与。”

促进文化交流

融入大湾区展现新机会

香港拥有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魅力。大半个世纪以来,以香港流行歌曲、港产电影、书籍等风靡的香港文化,为城市增添光彩。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不断联手塑造大湾区人文精神。从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到连续举办十余届粤港澳青年文化之旅……一座人文相通之桥正连通三地。

香港在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产业上也蓄势待发。香港通过“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等项目,推动更多青少年进入内地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创业中积极融入大湾区的怀抱。

“我相信,多元化是香港书展最大的特色。”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张淑芬说。香港书展亦是市民心中的年度文化盛宴,是香港标志性的文化交流平台。今年,第32届香港书展7月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举办超过600场讲座及文化活动。

今年书展的年度主题为“历史文化·城市书写”,并以“从香港阅读世界:忆·写香港故事”点题,体现香港独有魅力。张淑芬表示,今年书展主题旨在希望以香港发展轨迹为主轴,穿插不同作家在该主题上所表达的个人情怀,既互相辉映,亦能拓展年度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疫情并未能阻断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甚至是彼此间的文化交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内地出版社积极参加香港书展,以促进香港、内地的文化交流。

“虽然今年内地书迷或许未能亲身参与,但是大会今年加强书展网上元素,继续推广大湾区内的文化交流。”张淑芬介绍,今年书展的“名作家讲座系列”邀请到多位内地作家以视频形式参与,包括作家刘震云、止庵、周国平等,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做网上直播,让内地读者能够在线上参与书展活动。

文化瑰宝耀香江,筑梦湾区正当时。适逢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书展文化活动顾问团特别推介25本有关城市书写或以香港为背景的作品。在中西文化百年浸润之下,香港独特的城市多元气质得以形塑,而不变的是作为根源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及随之激荡起的文化“同心圆”。( 撰文:杨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