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大地铺展美丽生态画卷 蓝天保卫战成效卓著
2022-10-11 08:18:29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越来越多的“老朋友”回来了——

世界上最神秘的鸟海南虎斑鳽现身南岭;一度销声匿迹的中华穿山甲开始在茂名活动;湛江沿海滩涂则观测到28只极危鸟类勺嘴鹬。

越来越多的“新风景”出现了——

昔日“烟尘百丈高,油污遍地流”的露天矿坑,如今已成青绿“好心湖”,露天矿生态公园接待游客均达80万人次;曾经因被非法挖沙偷沙、倾倒垃圾而千疮百孔的汕头南澳岛,今天复现“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的天然风光,成为热度居高不下的网红打卡地。

十年持续发力,粤东粤西粤北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大力度推进天更蓝、水更清、土更净,让更加美丽的生态画卷在南粤大地上徐徐展开。

治水:还一江清澈碧水

漫步在练江沿岸,一江清水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里曾被称为“广东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短短三年,练江创造了治污奇迹。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的推动下,练江实现了从普遍性黑臭到国考断面消除劣Ⅴ类、再提升至Ⅳ类的重大转折性变化。2021年,练江获评“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

从“污染典型”到“治污典范”,这背后是一场从省到村五级联动整治的“绿色行动”。十年来,这样的行动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全面打响,还一江清水,造福两岸人民。

打响碧水保卫战,先从顶层设计抓起。以省到村设立五级河长主导,再联合流域内企事业单位等多部门合力统筹,瞄准污染最重的练江、韩江等流域,以水系统为整体推进污染治理。在河长制的基础上,各地立足地方特色打出新的“组合拳”。

以湛江为例,该市积极探索建立“河长+警长”联动机制。检察机关与河长办共同协作,定期开展共同巡河、联席会议等。发现一起,上报一起,诉讼一起,再由检察机关倒逼整改,由此形成水污染问题“发现—上报—处理”的闭环。

流域内部门合力共治,流域外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广东省创新“流域+区域”跨市联动治理机制,形成区域共治的局面。

韩江是一条横跨汕尾、揭阳、汕头、潮州等多市的河流,哺育粤东地区1800多万人民。近年来,由省韩江流域河长办牵头,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潮州、揭阳六市合力,实现“监测—治污—控污”工作“一条龙”。

潮州市从源头抓起,在全省率先完成主要河流水质自动监测体系建设,24小时不间断进行水质实时监测。在源头监测的基础上,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是关键。粤东其他市强化工程截污,统筹榕江、练江、枫江三江流域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化建设,同时向镇、村纵深推广,实现镇级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大大提高了污水处理能力,做到发现多少、治理多少。

十年治污路漫漫,不仅是练江、韩江,也不止是粤东地区,以强化截污为源头治理,实施江河排污口“身份证”管理,“一站式”管理促排污提质增效,水环境、水系统综合治理工程取得显著成效。

治气:净一方广袤蓝天

夏日,茂名的天空一碧如洗。成群结队的白鹭或在茂名石化炼油作业区制水场上空盘旋,或在水池隔离栏上休憩,一派怡然。作为对空气和水质量要求很高的鸟类,白鹭越来越多地到来,意味着厂区和周边环境质量都越来越好了。

虽然是石化工业大市,发展的底色却是绿色的。2020年1至9月,茂名市区空气质量达标率达到了99.6%,跃居全省第一。茂名这一变化,是粤东粤西粤北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近年来在大气污染防治层面政策的重要成果。

为严格控制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粤东建立“汕潮揭”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三市联合治理,以系统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和烟粉尘减排。茂名严格落实以治烟囱、汰黄标、控扬尘、禁燃烧为主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将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扩大至全市。湛江着力推动“脚印城市”建设,320辆新能源公交车投入使用,市区新开公交线路12条,中心城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实现全覆盖,成为2016年中国城市化优秀案例。

为进一步响应“精准降超、应急削峰”,在全市169条陶瓷生产线全部使用天然气的基础上,清远继续积极促使企业升级改造,在优化过程中继续推进相关企业分级管理,有针对性地对重点监管企业进行销号整治。2021年7月底,清远已全面完成皮革行业和家具行业VOCs排放综合整治。

截至2021年,广东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达94.3%,PM2.5平均浓度由2015年的34微克/立方米降为22微克/立方米。2022年1—8月,茂名、梅州和汕尾市位列全省空气质量前三名。“广东蓝”成为常态,蓝天保卫战成效卓著。

复绿:植一片郁郁葱葱

金秋时节,走进韶关大宝山矿,草木出黄绿未休,郁郁葱葱的绿色尽收眼底。这里以丰富的矿产资源闻名,却也曾多年背负污染的恶名。

十几年前,这里的矿山粗放经营,大量含重金属废水直排下山,周边地质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下游企业投诉不断、村民生活苦不堪言。

2013年起,在广东省政府牵头、韶关市政府主导、开采企业参与下,大刀阔斧的整治强力推进——新建大型治污设施,推动矿区污水循环利用;修筑排洪隧道,分离清洁雨水和污染废水;聘请专家会诊,为解决土壤酸化问题开出“制药良方”。

如今,几十个植物品种在这里落地生根,大宝山矿成为广东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模范,韶关成为土壤污染防治的先行区,还被评为全国2019年度督查激励的五个城市之一。

从荒山到绿山,大宝山矿的“复绿行动”是粤东粤西粤北推动生态环境修复的生动缩影。全面推进巩固生态优势,除了以荒山荒地等为个体治理污染外,更要以土地、矿山、森林等作为整体进行生态修复。粤东西北助力绿化大广东行动,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造了一批批生态治理和保护的典范。

作为广东省首个国家公园,南岭国家公园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作为北回归线上的一颗明珠,数据显示,南岭国家公园现记录有9个植被型、20个植被亚型,是全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记录分布有野生高等植物4700多种,分别占广东省和全国野生高等植物的56%和13%,生物多样性种类丰富。当前,南岭国家公园建设驶入“快车道”,力求2025年完成主要建设任务。

在粤西,湛江大力开展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目前,湛江红树林恢复到9958公顷,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33%。在全世界红树林面积以每年约1%的速度递减的背景下,湛江红树林面积逐年逆势增长,被国际湿地专家称为世界湿地恢复的成功范例。同时,湛江将红树林要素也融入了大文旅产业链中,打造霞山特呈岛、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等红树林“网红”打卡地,以推进红树林生态旅游经济带建设。

在粤东,汕头南澳“蓝色海湾”整治项目以生态优势为引擎带动“蓝色经济”。作为全国首批“蓝色海湾”综合整治项目,南澳县统筹海陆实施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海湾整治、污水处理、沿岸垃圾处理、受损海堤加固等多项工程。近年来,汕头南澳岛先后获得“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广东省十大美丽海湾”等荣誉称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打卡”,南澳岛荣登2021国庆全国热门景区第四名,切实将蓝色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南方日报见习记者李恺莉伍欣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