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数据“倍增”彰显经济新活力 “四流”涌动传递城市发展信心
2022-09-27 08:59:09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广州市统计局近日陆续发布2012年至今综合统计数据,呈现广州十年跨越发展的成就。

南方日报记者分类梳理数据发现,“倍增”是广州十年统计数据中最亮眼的关键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可以提炼出三组倍增数据,通过抢抓两次结构调整契机、踩准三大机遇、“广州流量”四流涌动这“二、三、四”的归纳模式,观察倍增背后的广州新活力。

转变发展方式激发民营经济活力

宏观倍增主要体现在GDP和人均GDP两方面。

广州GDP自2012年开始,连续跨越3个5000亿元台阶,2012年超过1.3万亿元,2013年迈上1.5万亿元台阶,2018年冲破2万亿元大关,2020年再上2.5万亿元台阶,2021年达28231.97亿元。2021年GDP是2012年的2.1倍,约为广东全省近1/4。

广州人均GDP从2012年的95550元提升至2021年的150366元,突破2万美元,2021年是2012年的1.5倍。

这两个倍增并不容易,过去十年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要求广州转变发展方式。

广州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准确把握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两次契机,2012—2021年GDP年均增长7.7%,增速高于全国6.6%和全省6.9%,保持了发展的活力。

第一次产业结构调整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近10个百分点,成为推动广州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现代服务业规模在2019年破万亿元后,在2021年再破1.3万亿元。

第二次产业结构调整是提出“制造业立市”,加固第二产业地位,全市先进制造业增加值2021年突破3000亿元,形成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现代都市消费工业等6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广州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准确抓住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3+5”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增加值8616.77亿元,对GDP增长贡献率达28.9%,对于广州这么大的经济体量,经济增长近三成的动力来源于新动能,实属难能可贵。

在广州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数字创意产业规模从2018年的600亿元级,提升2021年1500亿元级;网易、酷狗等5家互联网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超百亿元。

超视界、乐金显示OLED、广汽智联网、粤芯芯片、科大讯飞、百济神州等一批引领性好、带动力强的新兴产业投资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全市2021年固定资产投资超8500亿元,是2012年的2.9倍,2012—2021年年均增长11.3%,其中工业投资近3年连续超千亿元。

在“制造业立市”的大趋势下,广州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2014—2021年年均增长13%,高新技术企业达11429家,是2012年的8.3倍,26家企业营收超过百亿元。

广州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准确激发了民营经济的新活力。

民营经济增加值破万亿元,从2012年的5374.1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1492.5亿元,2021年是2012年的2.1倍。

规上工业和服务业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年均两位数增长,民企老总钱袋子鼓起来后,全市民间投资额从2012年的1158.1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662.93亿元,2021年是2012年的4.3倍,为城市经济积蓄力量提供强大支撑。

搭平台促消费强科创步步为营

如果说宏观倍增得益于结构调整的前瞻把握,立足中观可以发现其十年倍增过程中,至少踩准了三大机遇。

第一是南沙等重大战略性平台建设机遇,让各个产业、企业有了一展抱负的舞台。

恰是2012年,南沙获批国家级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2015年,中国(广东)自由贸易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挂牌。2022年,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

南沙区GDP由2012年不足800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突破2000亿元,接近增长3倍。

进出口总额由不足900亿元提高至2600亿元,同样接近增长3倍。

这里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累计投资项目223个,落户港澳企业2700多家,先进制造、科技创新、港航物流、特色金融等领域形成产业集聚态势。

同为国家经济开发区的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最新商务部考核评价中,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等5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第一;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GDP从2015年到2021年增长了2倍。

第二是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为千年商都以更开放的姿态、全面推动消费提质扩容提供发展机遇。

近年来,广州一直推进重点商圈升级改造,培育新兴消费热点,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21年突破万亿元大关,是2012年的2.3倍,消费规模在全国主要大城市中位列第四。

线下实体商圈中,国内外品牌在区域首次开设门店的“首店经济”,是挖掘消费潜力、激发市场热情的新引擎,近3年广州共引进首店597家,在国内城市中排名第五。广州吸引了大部分线上流量品牌的首家线下门店,首店行业业态涉及餐饮、零售、文体娱乐、亲子、生活服务等。

线上购物方面,广州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已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白云机场口岸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业务迈进千亿元大关的空港口岸。

第三是广州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遇。

广州相继拿下“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获得2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56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吸引120名两院院士和发达国家院士在穗工作。

广州2021年R&D经费支出881.72亿元,是2012年的3.35倍,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1.94%提升至2021年的3.12%;专利、发明专利授权量比2016年分别增长2.8倍和2.1倍;2021年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2413.11亿元,位居全国第3,连续4年居全省首位,比2012增长12.2倍。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广州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一区三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轴”空间布局。

“四流”涌动传递城市发展信心

在两次契机、三大机遇的大背景下,具体的个人是广州新活力的直接载体。

特别是对于第三产业占比超过70%的广州而言,反映其微观倍增的“广州流量”代表着活力、信心和预期,只要客流、货流、资金流、数据流四流涌动,广州经济动脉便蓬勃跳动。

从客(人)流看,广州有多个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广州白云机场旅客吞吐量从2012年近5000万人次级逐步提升至2019年的7000万人次级,2020年成为全球复苏最快的机场,2021年吞吐量蝉联全国首位。2021年,广州高铁班次、广州南站客流量均居全国首位;广州地铁运营线路里程居全国第三、世界前五,地铁客流强度1.3万人次/公里,居全国第二。

2021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突破300万户,达303.77万户,是2012年末的3.1倍。全市“四上”企业从2012年的16695家增加至2021年的38500家,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数量。特别是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当年新增入库“四上”企业仍能达到近5700家。

广州优质写字楼总面积从2012年的427万平方米增加到2021年的607万平方米,2021年广州甲级写字楼空置率为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最低水平。

从2012年到2021年,全市普通小学在校生116.44万人,增加34.18万人,在园幼儿63.32万人,增加24.98万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从2012年的100万人左右(101.23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155万人(155.83万人)以上。

从物流看,广州港口进入全球前五。

2021年,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200万吨,创历史新高,居全国机场第2位,广州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两年均分列全球第4位、第5位。

现代物流业蓬勃发展是最直观的反映,2021年,全市现代物流业营业收入3079.72亿元,是2018年的1.9倍,增加值从2018年的620.44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41.54亿元,快递业务迈入“百亿件”时代,达106.78亿件,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比2017年增长1.7倍。

从资金流看,金融业成为全市第四大行业门类。

广州金融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不足1000亿元扩大至2021年的近2500亿元,规模翻了2.5倍,2021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是2012年末的2.5倍和3.5倍。

2017年广州首次入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体系排第37位,2022年(GFCI31)提升至全球第24位。

此外,广州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35408元提高到2021年的74416元,其中在2014年、2016年、2019年和2021年先后跨过4万元、5万元、6万元和7万元大关,多年稳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于2016年、2020年分别跨上2万元、3万元台阶,从2012年的14234元提高到2021年的34533元。

从数据流看,网络消费势头越来越强。

网络消费成了广州突出的亮点之一,限上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在2021年突破2000亿元,2018—2021年均增长近20%。

广州堪称直播之城,全国首个直播电商产业联盟、首个直播电商研究院、首个直播电商智库在广州成立,举办全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平台的直播带货节。2021年,广州在淘宝天猫平台的主播数、开播场次、直播商品数均位居全国第一,综合排名位居全国十大直播之城榜首,全国直播电商百强地区广州独占9席,位列全国第一。(●南方日报记者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