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溪南镇试点建设“幸福食堂” 让其夕阳生活老有所依
2022-07-14 07:59:25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临近中午,一辆小货车缓缓开进老年活动中心,3名工作人员上前打开车门,将装有饭菜的保温箱抬进食堂,熟练地帮老人分发餐具、打饭、盛汤。十几位老人围坐在饭桌前,一边聊天,一边享受着美味的“爱心午餐”。这是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埭头村“幸福食堂”里的日常。

讲起“幸福食堂”,每位老人家都赞不绝口。70多岁的村民陈明德说:“这个食堂真的好,环境整洁,饭菜也很符合大家的胃口,一个人在家生活,平时只是随便填饱肚子,哪能吃到这么多样的菜式。”

“幸福食堂”的落地,是溪南镇以“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为主题,深入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增进民生福祉的实招实举,实现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解决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吃饭难问题。

人人出力共建“幸福食堂”

在走访中,溪南镇党委发现村里一些长者生活条件艰苦,他们大多是独居老人,且年事已高,没有亲朋好友照顾生活起居,吃上一餐饱饭成为他们最大的难题。为了省钱,许多老人经常做一餐简单的饭菜,就分成好几顿解决,用餐不营养、不卫生。

了解到群众的实际困难,该镇党委提出了在村内建立“长者饭堂”的设想,这样的构想与埭头村党委的想法不谋而合。埭头村有20多位生活较为困难的老年人,他们有的是身患重病的失独老人,有的是低保边缘户。

在该镇党委提出建立“长者食堂”的设想后,埭头村主动承担了重任,成为溪南镇第一个“长者食堂”试点村。为尽快推动“长者食堂”落地落实,村党委很快摸排到村里所有困难户老人的情况,通过几次讨论,最终确定了22名老人为服务对象。

“长者食堂”虽好,但如何解决人力和物资问题?埭头村有一支100人的志愿队伍,当听说村里要建立“长者食堂”后,志愿者们纷纷报名。综合所有志愿者的实际情况,最终选出了8人作为食堂工作人员。

在物资方面,埭头村社会热心人士多,得知村里要办“长者食堂”,8家小型企业踊跃捐款,为食堂筹集到12万元善款。为确保老人吃得放心,镇党委不仅为该村下拨财政补贴,而且出面为埭头村委托专业机构广东澄轩城市服务有限公司提供饭菜。

7月1日,埭头村党群服务中心幸福食堂在该村老年活动中心正式开放。

10时30分,3位志愿者准时到达“幸福食堂”,做好准备工作,迎接老人到来。陈冬苗是其中一位党员志愿者,她说,“幸福食堂”的8位志愿者有的是连片负责人,有的是家庭主妇,还有的是退休老人。

除了帮堂食的老人打饭盛汤洗餐盘外,还会及时给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遇到恶劣天气,就将堂食改为送餐。待老人用餐完毕,再收集老人次日是否用餐的信息,登记在《就餐人员花名册》,避免造成食物浪费。

“虽然每天都要忙碌到下午1点半才用餐,但是能看到老人家脸上的笑容,疲惫也就一扫而光了。”陈冬苗如是说。

“四菜一汤”每周七天不重样

“饭菜采用‘中央厨房’模式,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东澄轩城市服务有限公司提供。”埭头村党委书记陈沛金介绍说,食堂菜单由专业的营养师制订,四菜一汤,荤素搭配,每周七天不重样。

考虑到老人家的饮食习惯,陈沛金还特意叮嘱送餐公司要将米饭蒸得软烂,以免伤胃。

在“幸福食堂”正式开放前,工作人员对菜品进行试吃,同时,村党委也制作了《食品留样记录》和《营养餐验收登记表》,最大限度地保证食品安全。

在与陈沛金交谈的过程中,一位前来用餐的老人被志愿者搀扶着走进来。老人名为林明卿,已是91岁高龄,丈夫年轻时不幸离世,她靠自己拉扯大四个孩子,两个女儿女婿在前几年相继去世,只剩一个小女儿和儿子,儿子是智障人士,被列为村的低保户,林明卿平时靠做些做针线活来补贴家用,与儿子勉强度日。“这些年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帮助。”谈起往事,老人眼泛泪花地说,“现在有了幸福食堂,再也不用为吃饭愁了。”

聊到村里老年人的情况,陈沛金了如指掌。他说,“幸福食堂”的服务名单里还有一位老人叫陈斯林,是低保户。在志愿者家访时,看到老人家里堆满了捡来的废品,睡觉的地方则是用两个旧门板搭起来。志愿者帮老人打扫家里卫生,并替老人买了新床。考虑到老人还有劳动能力,村党委还为老人安排了环卫工作。

“我曾经看到老人家在吃晚餐时,吃的仅仅是白天剩下的一个包子。”陈沛金说,目睹老人的用餐,让他更加坚定了要在村里开办长者食堂的信念。

时间接近中午12时,老人们用餐完毕,刚准备起身收拾餐具和桌椅,一旁的工作人员连忙接过老人手中餐具,表示收拾餐具交给她们,嘱咐老人放心回去休息。

一位阿伯念叨着,要是能把剩下的菜带回家当晚餐就好了。陈沛金柔声劝阻,解释道:“来食堂就是要让大家吃饱饭,不用担心,每天都有提供午餐,而且夏天饭菜容易坏,带回去万一吃坏肚子,影响了身体健康。”阿伯听后,微笑着点点头,连声应好。

记者手记

“幸福食堂”

如何走得更长远?

“幸福食堂”不单单体现在党和政府对困难长者的关爱,背后折射的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养老服务挑战。

“幸福食堂”走的每一步,背后凝聚的是党群干群上下一心的不懈努力,志愿队伍的无私奉献,社会慈善力量的倾情相助。此举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拉近了群众与党员干部的距离,真正做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将“免费午餐”变为现实,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刚刚起步的“幸福食堂”,在探索阶段还面临着几个问题:刚需群体多,参与部门少;服务力量小,缺乏长效运作机制;体制尚未健全,配套政策落后等。以埭头村为例,光列入服务的对象就有22名,而其他各村的刚需群体远不止这个数量,但目前参与这项工作的仅有党委和本村的社会力量,后方保障力量薄弱。

“幸福食堂”在本质上不同于其他地方覆盖率高的“长者食堂”,是针对当地生活条件极其困难的老年群体,属于扶贫助困的公益服务。食堂无服务收费、无人工薪酬、无市场机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会慈善力量,人工服务依靠原有的志愿者队伍,不稳定的资金来源和有限的服务队伍,还不足以形成能支撑“幸福食堂”能长期运作的机制。

“幸福食堂”要走得远,还需从机制、政策等方面入手。首先,应强化党政主导作用,引导民政、发改、住建、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积极参与,发挥当地团委、工会、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资源优势,鼓励建立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机制,在物资上提供支持。

其次,应构建可持续运作机制。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帮助解决部分启动资金。引导有条件的村通过集体经济分红等方式予以支持,创新设立爱心专项基金,广泛发动爱心企业、公益组织、乡村能人、党员群众向“爱心专项基金”捐款,壮大服务队伍,让更多人加入助餐服务。

此外,还需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饮食卫生安全;加强财务监督管理,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加强宣传发动力度,扩大“幸福食堂”的社会影响力,共同营造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助餐服务的良好氛围,切实增强老年人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让其夕阳生活老有所依。(●南方日报记者郑淼鑫通讯员澄组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