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巧借“东风”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地 扎实做好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工作
2022-10-11 08:50:46 来源: 南方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十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如歌。

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大埔电厂等重点项目不断落地、陶瓷等传统产业迭代升级、城乡美美与共、群众脱贫奔康……十年时间流转,梅州大埔发展日新月异。

作为广东首个原中央苏区县,今日的大埔把苏区精神转化为接续奋斗的动力与实际行动,把政策红利转化为振兴发展成果,在高质量发展中迈出追赶超越的步伐。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砥砺前行。乘着国家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东风,大埔县正深入实施县委“1568”思路举措,奋勇争先打造绿色发展先行地,感恩奋进推动大埔实现全面振兴发展。

奋斗岁月

培育特色实体产业集群

实体经济是城市的“生命线”。回首十年,大埔紧抓“实业富县”目标不放松,目前已明晰重点板块产业发展定位,大力培育发展先进材料(半导体、新型陶瓷)、新能源(电力)、先进制造业特色实体产业集群。电力产业是大埔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产业。目前,大埔已描绘完整“施工图”——坚持火、水、光并举发展新能源(电力)项目。

今年,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全面投产发电、广东粤电大埔电厂二期工程项目获核准批复,预计2024年底前投产。随着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的持续推进,大埔将全力打造广东省清洁能源产业基地,为加快振兴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先进制造业是大埔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方向。以电池制造为主的博富能从2005年建成投产、2013年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2021年实现产值3.08亿元,产量和产值不断攀升,投资1.5亿元的自动化锂离子生产线已动工建设,将生产用于新能源电动车的动力电池。消费电子产业链上企业鸿富瀚2020年实现“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上规”,同时从事3C功能性材料及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的嘉颖新材料,从事5G高性能新材料研发生产的鸿翔瑞材料等一批链上项目陆续入驻,大埔新兴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条脉络逐渐明晰,当地有了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陶瓷是大埔基础较为深厚的传统产业,当地正不断推动陶瓷产业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转型升级,打造广东省重要陶瓷生产基地和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去年8月,大埔陶瓷龙头企业广东吉玉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出了高性能陶瓷轴承,成为拓展陶瓷应用空间、探索陶瓷新材料领域的典型代表。

产业园区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大埔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县城工业小区于2018年被认定为集聚区,享受省级产业转移相关政策,在投资总额达到21.6亿元的7个制造业项目基础上,规划建设二期(半导体先进材料产业园)项目。广州海珠(大埔)产业转移工业园拥有国家高新技术陶瓷企业28家,并在此基础上规划建设科创园和新型陶瓷产业园。同时,推进省级蜜柚现代农业产业园扩容提质项目,强化实体发展承载能力,园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十年来,作为广东省首个被认定的原中央苏区县,大埔全力争取国家和省出台的系列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扶持,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振兴发展成果,振兴步伐愈发有力。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接续奋斗乡村振兴,十年来,大埔县“三农”战线一路捷报频传。

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560户9991人全部脱贫,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15万元提升到2021年的1.72万元。面对脱贫攻坚这场“大考”,大埔用行动交出了完美答卷——代表梅州市接受省考,五年综合成绩位列第一方阵。

立足培育振兴“新根”,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上齐头并进。如今,大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荣获“2018—2020年度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集体”。

城乡一体,奔向共富。十年来,县城扩容提质加快,“九街一场”和西湖公园等提质升级工程完成,中央城、奥园综合体等优质小区拔地而起,荣获“国家卫生县城”称号,不断彰显大埔“气质”;乡村振兴步伐行稳,高陂镇南部交通经济中心雏形初现、大麻商贸古镇再现活力、茶阳千年古镇焕发新机,三河红色小城镇、百侯历史文化小城镇等建设步伐加快,“一主三附多点”的城镇发展架构初步形成,持续提升大埔“颜值”。

乡村振兴离不开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近年来,大埔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为推动农业强起来、农村活起来、农民富起来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

以旧寨、汇东、大埔角、太宁、蕉坑等红色村建设为抓手,大埔开展党性党史教育“模范村”、基层党建“先行村”、集体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示范村”、基层治理和乡风文明“引领村”;以全域全面振兴为目标,大埔打造枫朗镇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高陂镇桃源镇“人居环境+陶瓷”等乡村振兴示范带,西河镇“十村联动”等省级新农村示范片,美丽乡村已是寻常风景。

做强乡村产业振兴大文章,大埔念好“山”字经,形成“山上绿色银行、山中党旗飘扬、山下现代厂房、山外流通市场”的格局。

围绕县委“1568”思路举措,大埔县做精特色现代农业,以创建省级数字农业试点县为着力点,发挥蜜柚、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作用,开展“万企兴万村”“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行动,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联农带农效应愈发显著。作为大埔县的农业支柱产业,蜜柚辐射带动7万多户、茶叶辐射带动2万多户参与发展,实现年人均增加收入4000元以上。

扎实做好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工作

多年来,大埔县坚持八成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事业,把各项民生保障项目建设进度往前赶,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硬核”拼搏的背后,彰显大埔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心。

十年来,大埔以百姓诉求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根本,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凝心聚力织牢民生保障网,努力办好民生实事,让广大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成色更足。

教育越来越普惠。近年来,大埔投入13.45亿元推进西岭实验学校、城东实验学校、虎山中学教学楼、高陂镇实验学校等项目建设,将新增学位8990个;成立县教育发展基金会,完成县管校聘工作,创建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不断缩小城乡及校际教育水平差距。

医疗服务越来越优质。大埔投入16.7亿元新建(改扩建)医院22间,完成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232间,县人民医院改扩建一期、县中医医院迁建、县妇幼保健院改扩建等项目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全市首家县级二甲妇幼保健院,“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累”问题在大埔逐步得到破解。

就业越来越稳。大埔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返乡创业、就业成为群众的一种新选择。

生态环境越来越美。大埔成功创建世界长寿乡、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率达79%,出境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

社会环境越来越和谐。大埔成功创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切实将平安触角延伸至家庭、扩展至村组,积小平安为大平安;“党建引领五治融合”基层治理经验助力该县荣获“广东省最安全城市”称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一串串温暖可见的数据,反映出大埔解民忧、惠民生、聚民心迈出的扎实脚印。

火热实践

汲取红色资源力量擘画村美民富蓝图

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村集体收入不断壮大、惠民利民项目落地、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全面提升……看着近些年来三河镇的发展越来越好,大埔县三河镇党委书记饶志潘感到很欣慰。

三河镇是一座拥有红色底蕴的城镇。90多年前,三河坝战役在这里打响,保留了南昌起义的火种,深刻影响了中国革命的进程。如今,三河坝战役精神仍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埔儿女感恩奋进、砥砺前行。

“近年来,三河镇从红色资源中汲取精神滋养和前进动力,推动与党建深度融合,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广大党员群众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带动政治领导力全面加强,增强了基层组织力。”饶志潘说。

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也离不开村干部这群“领头羊”。

2018年,三河镇汇东村还是村民听到直摇头的软弱涣散村,通过选派有担当有能力的干部当“领头羊”,重新组建一套有组织力、有战斗力的班子,在党员干部带头做实事下,带动村民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如今该村不仅摘掉“涣散”的帽子,2021年被评为乡村振兴先进集体,成为后进变先进的典型。

这是三河镇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典型。党建的力量,更是全面助力该镇村集体经济壮大发展。

“以扶持村集体经济试点工作为契机,三河镇探索实施六村联动‘强村富民’项目,坚持党建引领,通过资源共享、入股联营、产业联通‘一共两联’举措,实现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饶志潘说,目前每个村各筹措50万元入股大埔县三河坝纪念园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以分红方式,每年每村平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逾5万元。

红色是大埔最耀眼的底色,大埔境内有98处革命遗址。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为龙头,大埔打造红色三河小城镇、百侯历史文化小城镇等,形成红色大埔“月亮工程”、闽粤赣红色旅游胜地。深入挖掘史实史料,在中央红色交通线(南方线粤东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力抓好中央红色交通线科学规划、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工作,打造大埔红色旅游新名片。大埔正不断发挥红色资源育人效能,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力量,在感悟真理中传承苏区精神,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凝聚起推动大埔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南方日报记者马吉池 通讯员余灏罗文燕)